文章图片
诗人笔下 , 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 , 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 , 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 , 南俯城闉 , 烟市风帆 , 极目如画” 。
从诗中来看 , 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敬亭山的位置 , 或许是在山顶 , 或许是在空阔地带 ,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 。 是谁导演这场戏在这孤单角色里对白总是自言自语对手都是回忆看不出什么结局自始至终全是你让我投入太彻底——许茹芸《独角戏》
有一种说法是李白之所以一生七次登临敬亭山 , 是因为玉真公主的缘故 。 宣城敬亭山脚下有一个诗碑 , 碑文中说玉真公主倾慕于李白的才华 , 为此向朝廷举荐李白 。 而李白在长安也是不负众望 , 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文章图片
后来 , 由于种种原因 , 李白离开了长安 。 玉真公主也退出是非恩怨的漩涡 , 选择敬亭山作为隐居之地 , 最终郁郁而亡 。 李白得知此事写下此诗以纪念二人之间的情谊 。
李白一生中七赴宣城敬亭山 , 是因为玉真公主隐居在这里 , 然后他们在同一年离世 。 或许 ,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美好而旖旎的爱情故事 。
这件事虽然传说比事实的成分更大一些 , 然而却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 对诗句的回味揣摩却是无穷的:两不相厌的为何只有敬亭山 , 无论是山中的秀丽景色令诗人流连忘返 , 还是诗人对陷入困境时曾得到的心灵慰藉的眷恋 , 都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回味 。
文章图片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 , 李白之所以七次登临敬亭山 , 是因为仰慕南朝山水诗人谢朓的缘故 。 谢朓的诗风清逸秀丽、圆转自然 , 音调和谐、铿锵悦耳 , 已具备唐诗的一些特点 , 是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重要推手 , 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
谢朓因与谢灵运同族而被称为“小谢” 。 谢朓20岁入仕 , 但多为闲职 , 轻裘肥马、广结诗友 , 32岁出任宣城太守 。 宣城名胜谢朓楼又称北楼、谢公楼 , 就是谢朓担任宣城太守时主持修建的 。
有一次 , 李白来到宣城 , 登上谢朓楼 , 与好友饮酒观景 , 纵论诗文 , 高谈阔论 。 事后李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弃我去者 , 昨日之日不可留 。 乱我心者 , 今日之日多烦忧 。 ”
文章图片
李白之所以仰慕谢朓 。 一是与诗歌有关 , 谢朓的诗风圆润流转、清逸自然 , 对音律声调的安排和拿捏都是李白所在意和学习的 。 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蓬莱文章建安骨 , 中间小谢又清发 。 ”
李白自信地认为他的诗歌得到了汉朝诗文与建安风骨的神韵 , 又融会贯通了谢朓的清新 。 由此可见 , 李白对谢朓是很崇拜的 , 有一种异代相逢成知己的感觉 。
另一个点 , 是谢朓的人生际遇和人生态度 , 谢朓32岁出任一方太守 , 诗酒轻狂 , 寄情山水 , 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 而李白的故事和人生际遇是伤感的 , 所以 , 他又很仰慕谢朓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 。
文章图片
其实 , 不管是玉真公主还是谢朓 , 他们都是与敬亭山有关的人 , 但他们都已成为了过去式 , 都是“可望不可即”的人 。
诗人独自登临敬亭山 , 身边无亲无友 , 更兼此时飞鸟尽去 , 白云悠闲 , 山间万籁俱静 , 在寂静之中愈能彰显出诗人的孤独 。 世人都离他而去 , 谁是诗人的知音呢?人山相看两不厌 , 诗人的知音就是眼前的傲人挺立的敬亭山 。
这种遭万物遗弃 , 唯有与敬亭山对视的傲然的孤独 , 在读者心中产生的震撼 , 甚至要远远超过他在《月下独酌》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孤寂 。 对月独酌 , 不只有明月为伴 , 还能“对影成三人” 。
文章图片
而在敬亭山这个广袤的空间中 , 只有静静伫立的敬亭山默默地陪伴着诗人 。 这里没有“我歌月徘徊 , 我舞影零乱”的互动 , 只有相互凝视的默契 , 其寂静无声更把诗人的孤独情绪又推上了一层 。
整首诗共有四行 , 第一句写鸟儿高高飞走 , 飞得那么坚决彻底 , 一点情意都没有;第二句描写天边仅存的一抹云彩也选择了无情地离开 。
- 【历史故事】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究竟有多惨烈?雍正听说数次流泪不止
- 【游戏世界】eStar发文:别网曝风劫,失去自信就完了,自己有分寸,易峥回应
- 【就爱时尚】黑白搭配永远都对!黑色搭配白色这款经典的组合搭配,满满的力量
- 猪宝宝起名_个性宝宝取名()
- 小女孩起名字_今日男孩取名()
- 【历史故事】唐朝大臣和宦官之间的争权斗争
- 【历史故事】民间故事:高渐飞与凤姑
- 【历史故事】他智谋强于郭嘉,战斗力略胜张辽,为何曹操却雪藏此人?
- 【爱历史】杨乃武与小白菜毕秀姑的通奸案
- 【爱历史】民间故事:祝营台与妻子紫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