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蒙古人为什么要从明朝获取中原的物资?

洪武二十一年 , 明朝大将蓝玉在捕鱼儿海彻底击溃了北元势力 。 此役不但将蒙古打回一盘散沙的分裂状态 , 也基本让蒙古人放弃了南下重建元朝的意愿 。 但是明蒙双方并未就此结束敌对走向和平 , 而是陷入一种尴尬的对峙和冲突之中 。
蒙古虽然不想重取中原 , 但是他们并不能割断与中原的联系 。 因为退回草原也意味着再次退回到单一的游牧、狩猎生产中 , 很多重要物资和必需品无法自给自足 , 只能想办法从南面的明朝获取 。
【历史故事】蒙古人为什么要从明朝获取中原的物资?】对于明朝来说 , 征或不征也成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 不征讨 , 蒙古会不时地南下袭扰以获取资源;征讨 , 不光是要耗费海量的物资 , 更重要的是皇朝没有能力有效控制漠北地区 , 即便是打赢了仗 , 撤退后还是得把地盘“还给”蒙古人让他们休养生息 。
而且蒙古人也利用这一点和明朝打起来了游击 , 让明朝耗费巨资的北征 , 常常劳而无功、徒耗资源 。 例如成祖五次亲征 , 除第一次外 , 其余都没什么战果 。
【历史故事】蒙古人为什么要从明朝获取中原的物资?
文章图片
对于这种尴尬 , 永乐之后明朝就改变了策略 。 开始沿边墙转为被动防御降低消耗 , 同时通过“封贡互市”来减少蒙古的威胁 。
“封贡”指蒙古各部族头领向明朝称臣并上贡 , 明朝除了封赏官爵之外 , 还会给予前来上贡的贡使“回赐”(赐予礼物或银钱) 。 “回赐”的价值一般都远高于贡品 , 实际就是一种经济补偿 。
“互市”则是明朝和蒙古定期开辟交易市场(主要是马市) , 蒙古用他们的马、羊等畜牧产品和明朝交换他们所需的铁、茶、盐、布等必需品 。
这种新策略原本是可以有效地缓解明、蒙双方的敌对并为双方带来和平 , 但是由于朝廷错误的方法 , 导致了失败 。
朝廷推行“封贡互市”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蒙古人生活必需品匮乏的问题 , 而是为了和蒙古部族建立羁縻 。 建立羁縻一是为了分化蒙古诸部族(听话的才有糖吃) , 一是为了加深这些部族对朝廷的依赖 。
朝廷是希望通过控制蒙古人的需求这种方法 , 实现分化并控制蒙古诸部族 , 进而消除蒙古人的威胁的目的 。
正是基于这种目的和方法 , 朝廷在“封贡互市”上更偏向于“封贡” , 对于“互市”并不积极 。 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贸易量严重不足 。
为了解决自身物资需求的问题 , 蒙古人最初拿“封贡”做文章 。 他们通过增加朝贡频率和朝贡人数的方法 , 来多拿朝廷的“回赐”(也在朝贡过程中做生意) 。 姑且不说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资不足的问题 , 明朝朝廷也受不了“回赐”的重负 。
最终明朝取消了蒙古的朝贡也等同于掐断了贸易线 , 蒙古自然受不了 , “土木堡之变”就是这种矛盾的集中爆发 。 此后蒙古从明朝方面获取物资的主要方法就是“南下掠抢”了 。
注:土木堡之变前 , 蒙古首领也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朝贡使团的人数从十几人扩充到三千多人 , 朝贡的频率也从一年一次搞成一年数次 。
【历史故事】蒙古人为什么要从明朝获取中原的物资?
文章图片
虽然从正统朝开始明朝因为卫所的衰败、军事实力的下滑 , 无法再给予蒙古洪武、永乐时期的军事压力 。 但是蒙古人也并不情愿通过战争、掠抢的方式来获取资源 。
首先不能保证每次都打赢 , 而且输了就是净亏 , 赢了也不见得能赚 。 因为组织军事活动本身就要大量消耗资源 , 蒙古人如果不能攻陷明朝的城池、仓储点 , 实际可以劫掠到物资相当有限 。
另一方面 , 明蒙接壤的边疆地区本就不是什么富庶之地 , 多次劫掠后可供劫掠的物资就更为寥寥了 。 所以掠抢看上去是白吃白拿 , 但是长期算下来实际所得还不如互市 。
其次 , 蒙古人自己内部也不太平 。 蒙古这个族群的组织实际上很松散 , 它是由很多个部族组合而成 , 这些部族之间各有矛盾冲突 。 南下掠抢与明朝消耗过大后 , 就有被敌对部族剿灭的危险 。
因此明蒙之间又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蒙古以战求和 , 而且越是有优势越是要求和 。 因为蒙古人的目的是“求通贡市” , 换句话说蒙古人有强烈的和平意愿 。
而明朝因为没有控制草原的能力 , 也就没有彻底征服蒙古人的想法 。 只要蒙古人不南下侵扰 , 朝廷也没有北上征讨的意愿 , 也就是说明朝和蒙古一样也有强烈的和平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