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忆端午( 二 )


鸡蛋就是这样一枚一枚攒起来 , 攒到端午节这一天才能吃过瘾 , 吃个尽兴 。 可惜 , 一年就一个端午节 。 小时候的我恨不得天天过节 , 这样天天便有好吃的 。
家乡的端午节除了这一天要吃艾蒿煮过的鸡蛋 , 还有在门框上插艾蒿的风俗 。
端午时节草萋萋 , 野艾茸茸淡着衣艾蒿 , 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 被称为百草之王村前村后的地头上皆有种植 , 十分常见 。 在我的家乡 , 艾蒿直接被简称为艾它的叶片和菊花的叶形很相似 , 为深绿色 , 背面颜色稍浅 , 有细细的绒毛 。
【闲忆端午】每到端午节这天 , 母亲总要提前一天去村外割上一把艾蒿 , 一早起来便让我把艾蒿插上 。 院门的门框左右两边各插一枝 , 我家的院门较矮 , 小小的我尚能够得着 。 屋门的门框稍高一些 , 我便要踩着门堑子才能把艾蒿插在两边 。 最后要在堂屋的篱笆帐子留的东西屋门上再插上两枝 , 我的任务便大功告成了 。
绿油油的艾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 打扮得老屋在端午节这一天神气活现 。 俗话说:艾草是个宝 , 避邪去秽少不了 。 插上了它们 , 好似老屋有了尚方宝剑 , 生成了铜墙铁壁 , 把所有蚊蝇、疾病挡在门外 , 有效杀毒除菌 , 驱除瘟疫 。 家乡人把艾”念成四声爱”插上了艾 , 便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 , 和和美美 , 友善有爱 。
艾蒿不仅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 亦频繁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篇章中 , 《诗经》曰:彼采萧兮 , 一日不见 , 如三秋兮!彼采艾兮 , 一日不见 , 如三岁兮!是对艾蒿的生动记载 。 苏轼在《浣溪沙》中写道:日暖桑麻光似泼 , 风来蒿艾气如薰 。 使君元是此中人 。 想必千年以前的诗人亦和今人一样 , 对艾蒿和端午 , 有着难以诠释的情怀 。 满腔爱国热忱、誓死不降元朝的文天祥更在《端午即事》一诗中直抒胸臆:五月五日午 , 赠我一枝艾 。 故人不可见 , 新知外 。 丹心照夙昔 , 鬓发日已改 。 我欲从灵均 , 三湘隔辽海 。
少年佳节倍多情 , 老去谁知感慨生岁月生生不息 , 年年过端午 , 岁岁忆端午 , 儿时记忆中的端午节 , 永远弥漫着鸡蛋的醇香 , 艾蒿的清芳 。
闲忆端午
文章图片
闲忆端午
文章图片
闲忆端午
文章图片
闲忆端午
文章图片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艾蒿
【闲忆端午】艾蒿即艾草(植物) 。 艾草(学名:ArtemisiaargyiH.Lév.&Vaniot) , 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 。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 , 植株有浓烈香气 。 茎单生或少数 , 褐色或灰黄褐色 , 基部稍木质化 , 上部萆质 , 并有少数短的分枝 , 叶厚纸质 , 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 , 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头状花序椭圆形 , 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 , 外面有腺点 , 花药狭线形 , 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 。 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 。 花果期9-10月 。 全草入药 , 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 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 , 制艾条供艾灸用 , 又可作“印泥”的原料 。 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