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唐代以前,西北地区的农业是什么状态?气候背景与农业基础如何?

地理环境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 农业生产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地理环境因素而各具形态 。 正如孔颖达注释《礼记》所言:地理有宜者 , 若高田宜黍稷 , 下田宜稻麦是也 , 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类型 。 在古代社会 , 气候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相对较大 , 是诸多地理环境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
那么唐代的气候有何特点?因之而起的冷暖干湿状况如何?在此基础上 , 唐代以前西北地区的农业是一种什么状态、到了唐代有无变化?因此 , 将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展开论述 , 对西北地区唐代的气候背景进行宏观复原 , 同时也对唐代之前西北地区的农业基础进行梳理 。
【历史故事】唐代以前,西北地区的农业是什么状态?气候背景与农业基础如何?】气候冷暖干湿状况复原
地理环境要素涉及诸多方面 , 仅就与农业有关的地理环境因素就包括光照时间、积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降水量、蒸发量等气候因素;此外还有地形地貌、水文等因素 。 即便是西北地区现在的农业地理环境 ,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也很难面面俱到的做细致研究 。 鉴于西北地区唐代的农业地理环境要素记载匮乏 , 选取对农业生产较为重要的气候冷暖干湿状况进行讨论 , 进而进行较长时间尺度的宏观复原 。
【历史故事】唐代以前,西北地区的农业是什么状态?气候背景与农业基础如何?
文章图片
一、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及其参考意义
历史地理学界认为唐代处于温暖期 , 在9世纪前后出现由暖转寒的趋势 。 但由于唐代疆域辽阔 , 基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 西北地区的气候在唐代有何特点显然不能一概而论 。 而学界关于西北地区的气候变迁状况目前研究甚少 。 西北地区有丰富的冰川资源、湖泊资源 , 因此本节选取吉木萨尔天山泡粉、祁连山敦德冰芯、内蒙古折家梁海子和岱海沉积物、青海都兰树轮、太白山高山花粉等西北地区内部气候指代指标的研究结果 , 对唐代时段的西北气候进行宏观感知 。
祁连山敦德冰芯在1984-1987年釆集于祁连山西北部的敦德冰帽 , 该地海拔5250米 , 在冰川形成的过程中 , 承载了来自河西走廊、新疆地区的沙尘、生物活动等形成的微粒 。 章新平等人对祁连山敦德冰芯进行了氧同位素测定 , 分析之后发现 , 约1.5kaB.P.时 , 氧同位素值降至全新世平均值以下 , 约lkaB.P.时氧同位素降至-11.5% 。 这表明全新世以来温度是持续下降的 , 甚至在唐末前后出现了极寒事件 。
蒋复初等人对鄂尔多斯高原折家梁海子的沉积物进行了釆样 , 通过粒度、磁化率等方面的测定 , 他们认为 , 1.2kaB.P.1.4kaB.P.间气候最为干旱 , 有较粗的砂层沉积 。 金章东等人认为 , 内蒙古岱海地区的沉积物研究表明1230-900aB.P.是一个较为温暖的时期 。 与祁连山敦德冰芯的研究相比较 , 可以发现隋唐时期的祁连山——鄂尔多斯高原一线地区存在一个百年尺度上的温度下降、降水较少的气候变化过程 。 结合历史地理学界对“隋唐温暖期”的讨论 , 可以发现唐代前期的温暖时期在西北内陆地区并没有表现岀与东部地区一样明显的温湿组合特征 。
【历史故事】唐代以前,西北地区的农业是什么状态?气候背景与农业基础如何?
文章图片
树轮和砲粉证据更能表明上述特征 。 阎顺等人在今新疆地区天山北坡的吉木萨尔县(唐庭州置所所在地)进行釆样 , 分析了桦树窝子剖面、小西沟剖面的泡粉组合特征 , 他们认为约1.3kaB.P.之前 , 当地的云杉林分布带下移 , 表明当时的章新平、姚檀栋《祁连山环境相对冷湿 , 并由此推知当时的夏季气温应该不高于16-18P 。 约1.3kaB.P.
之后 , 由于湿度降低温度上升 , 植被演变为荒漠草原 , 与现代环境相近 。 刘鸿雁等人对秦岭太白山高山带林线的研究也与之相近 。 他们分析当地的砲粉组合特征之后认为1320aB.P.前后 , 当地的冷杉、云杉带、先出现往下迁移后又再次往上迁移 , 落叶松甚至出现消亡的情况勺结合修正后的数据 , 可以发现以1370aB.P.为界 , 唐代前期气候偏暖干 , 之后气候条件出现暖湿的迹象 。
但树轮资料的研究却出现与上述研究向左的观点 。 杨保等人利用青海都兰地区的树轮资料 , 对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10年尺度的高分辨率研究 。 他们认为800是一个分界时间 , 之前存在一系列“变冷趋势下的奇寒暴暖事件”、之后为810~1070的显著高温期 , 所反映的气候特征不少为“突变方式” 。
【历史故事】唐代以前,西北地区的农业是什么状态?气候背景与农业基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