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唐代前期温暖的论证在以上代用指标中都有所反映 , 但是却存在一定的缺陷 。 一是所反映的尺度较大 , 他们多用上述研究成果来论证全国范围内近几千年来的气候变化 , 精确到西北地区、唐代这一范围之内自然就显得分辨率不够高 。 二是部分指标所反映的结果互有出入 , 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 但总体而言 , 上述指标的研究结果代表了西北地区区域内部的气候演变特征 , 这些数据更为直观具体 , 与使用其它地区的指标进行推理论证相比 , 其可信度也自然较高 。
二、文献记录中的冷暖干湿状况
上述基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 , 西北地区唐代的气候有着温湿组合不太一致的情况 , 特别是唐代后期西北地区内部的气候存在差异较大的情况 。 因此 , 需要从其它的角度来完善和印证上述研究 , 文献记录便是一种极好的气候证据 。
学界目前多以文献记载的“奇寒、酷暑''作为依据 , 来解读文献记载出现的气温情况 , 如“大煥”;"暖”;“苦寒";"寒甚”;“陨霜";“雨木冰”等词 。 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 , 史料记载的这些气候冷暖异常事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 但似乎并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可能存在的偏差 , 他们只好使用一定的数理方法对文献记录的冷暖事件进行建模、统一统计口径 。 而这种方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 如多数学者认为“长庆二年 , 正月 , 海州海冰”的记载是唐代后期气候开始变冷的证据之一 , 但与之相抵裙的是 , 该年“是冬 , 无冰 , 草木萌” 。 很明显该记载只能表明各区域短时间内天气特征的不同 。
文章图片
与“暖”;“大煥”;“苦寒”等较为偏重主观感受的形容词相比较 , 史料记载的“大风拔木”;“久雨”;“雨木冰”;“雨土”等记载的客观性成分更多 , 基本可以忽略记载个体感受的误差 , 这是本文拟采用以上几种记载来复原分析西北地区唐代的气候特征的原因之一 。 另外一个原因 , 则是从现今的气象学的角度来看 , 这些相对客观的记载所反映出的天气现象的成因与现在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 , 因此笔者尝试对这些天气现象的成因进行现今视角的分析 。
(一)强对流天气所见冷暖气团的分布时段 。 气象学研究认为 , 强对流天气包括冰雹、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雷电等气象形式 。 可归纳为高空低槽型、高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副高边缘型等几个主要类型 。 其成因一般与冷、暖气团的异常交汇有关 。 其中 , 高空冷涡型、高空低槽型和西北气流型是西北地区较为常见的强对流天气类型 。 现依据其生成原理对史料记载的西北地区唐代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解读 。
- 【爱历史】唐玄宗为什么被称为梨园祖师?
- 【爱历史】“精密机械和电气工程车间”的“隐形巨人”罗伯特·博世
- 【历史故事】古代的当铺是如何发展的?
- 【历史故事】《秋宵吟》卫子夫的背后故事
- 【历史故事】《山河月明》中铁铉是如何出现的?
- 【爱历史】盗墓贼盗墓时,发现竹片记载的历史片段,让人咂舌
- 【就爱时尚】这位奶奶美了一辈子,到老也不放弃穿“亮色”,一点也不土气
- 【历史故事】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 是对民族尊严的极端挑战
- 【爱历史】民间故事:吴展飞与莫氏的故事
- 【星座控】眼光超群,发家致富能趁早的生肖,做啥生意都能大赚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