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是咋形成的,怎样判断和应对呢
我们所了解的在人际互动中的“回避行为”,通常始于婴儿或儿童期,伴随着害羞、隔离和对陌生人和新环境的害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表现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而作为对比,发展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可能会在青少年时期及成年早期,与新的人的社交关系变得尤其重要的时候,变得愈加害羞和回避。当然在成年之后,每个人对社会活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偶尔的、轻微的或针对特定场合的回避倾向是普遍和正常的。
那么,什么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呢? 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简称为DSM-5)一书中,将回避型人格障碍定为一种社交抑制、自我感觉能力不足和对负性评价极其敏感的心理行为模式。
尽管儿童期的害羞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常见的前奏,但是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碍,需要更多的诊断标准。DSM-5对此的诊断标准和诊断特征可以总结如下,个体表现为下列症状的4项或更多:
1.因为害怕批评、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际接触较多的职业活动。
2.不愿与人打交道,不愿结交新朋友,除非确定能被喜欢并被不加批评地接受。
3.人际间的亲密对他们来说通常是困难的:尽管在确认了无批评的接纳时,这些个体能够建立亲密关系,但仍会因为害羞或害怕暴露、被嘲弄和被羞辱,而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难以论及自身。
4.由于他们具有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被拒绝的先占观念,他们可能对发现这些反应的阈值特别低。即使他人表现出的不赞同或批评程度极其轻微,也会让他们感到非常受伤。而对于提示讽刺或嘲笑的线索,这些个体会有强烈的反应。因为他们预期无论说什么,别人都会认为是错的,所以他们倾向于什么也不说,
5.因为个体感觉能力不足和低自尊,在新的人际关系情况下显得拘谨。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个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尤其在与陌生人的交往场合,他们对自身社交能力和个人魅力的怀疑和顾虑表现得格外明显。
7.也正是因为以上原因,该个体因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愿冒个人风险或参加任何新的活动。他们很容易夸大一般情况下的潜在威胁,对确定性和安全性的过高需求也可能导致其生活习惯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和族裔的人群认为哪种程度的不自信和回避是合适的,可能存在差异。在诊断中需要考虑个体文化差异,也需要判断其回避行为是否是因迁徙所带来的文化适应问题而导致的结果。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回避型人格障碍与遗传有关。Ted Reichborn-Kjennerud和Nikolai Czajkowski等人(2007)通过研究女性双生子发现,回避型人格障碍和社交恐惧症在基因上的易感性是相同的,而携带相关基因的人会发展处何种障碍,更多与其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关。
在这些特定的环境因素中,早年的情感忽视尤为重要。认知理论家提出,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发展出功能失调的信念,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这是生命早期被重要他人拒绝的结果。他们主张,遭受父母拒绝的孩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我的父母都不喜欢我,还有谁会喜欢我呢?”因而他们回避与其他人交流。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一旦人们认识我,他们就会发现我真的很差劲。”当必须与其他人交流的时候,他们会变得不自信和神经质,心想:“我一定要在时时处处都取悦对方,否则她就会批评我。”他们也倾向于低估自己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正性反馈,认为其他人只是出于礼貌,或者尚还没有发现他们有多么无能(Beck\u0026amp;Freeman,1990)。
如何应对回避型人格障碍?如果只是对社交互动有些回避或反感,可以通过对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进行适当调整;而当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我们最先需要做的是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断。
目前,对于回避型人格障碍,认知行为疗法(CBT)已被证明会有所帮助。这些治疗包括让患者逐渐接触社交环境,进行社交技能训练,以及质疑个体对自身和社交情境的负性自动思维。接受这些治疗的人社交频率增加,社交范围扩大,回避行为减少,并且参与社交活动时的舒适感和满意度也增大。
而在药物治疗方面,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时被用来减少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社交焦虑,但对其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研究目前很少。
参考资料:
Beck, A. T., Davis, D. D., \u0026amp; Freeman, A. (Eds.). (2015). Cognitive therap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Guilford Publications.
Reichborn-Kjennerud, T., Czajkowski, N., Torgersen, S., Neale, M. C., ?rstavik, R. E., Tambs, K., \u0026amp; Kendler, K. S.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social phobia: a population-based twin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4(11), 1722-1728.
Ripoll, L. H., Triebwasser, J., \u0026amp; Siever, L. J. (2011). Evidence-based pharmacotherapy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14(9), 1257-1288.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苏珊·诺伦-霍克西玛.(2017).变态心理学. 人民邮电出版社.
■网友的回复
想要理解“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相关问题,首先要知道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人格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孩子与父母(依恋对象)最早的互动体验,这些形成凝聚的、持续的结构。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有一段历史,也就是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而人格障碍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并影响其周围。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我们的人格影响相对较大的,是我们的父母。
与其说父母做了什么,不如说父母是怎样的一个人影响了孩子的人格成长。如果父母有稳定的自信,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生活变化,就能够接纳回应孩子渐渐萌发的表现癖,也更有能力回应孩子情绪状态的变化。当父母抱着哭闹不止的孩子时,平静稳定的父母与孩子相融合,父母散发出的安全感会通过他们平静又放松的抚慰留存在孩子的内心,成为引导孩子成长的力量和安全感的内核。
就像我们个人的生理存活需要氧气,而心理存活则需要重要他人的回应,需要与他人的关系和连接。在婴幼儿及孩童时期,与重要他人的关系构成持续一生的心理生活本质。
关于“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主要外在表现为: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他人和关系的倾向。而这些表现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再次重复过去和依恋对象相处时那些最痛苦的体验-------惧怕再次被创伤。
这种恐惧的失败的体验通常是两个阶段依序发生。在第一个阶段,孩子情绪上(心理)的需要被父母回绝后导致的痛苦的情绪反应;紧接着第二个阶段,孩子渴望父母的回应,以减轻受到挫败的痛苦反应。可是,父母(或重要养育者)常常断然拒绝孩子的这种需要。
当孩子认为父母应该对他/她的焦虑、抑郁状态负有责任时,却被父母断然拒绝,频繁重复这些令人失望的互动的结果就是:孩子认知到自己抑郁、焦虑的情绪状态是不受父母欢迎的。在这样的认知下,孩子常常否认、隔离、回避这些痛苦感受,这样就不至于危及自己与父母的联结,逐渐就发展形成为回避型人格。
如何应对“回避型人格”我的一个个案A依靠回避来保护自己远离焦虑、羞耻以及在关系中可能被拒绝和感到失望。她无法允许自己有依赖的需要,在渴望亲密关系的同时又恐惧亲密关系中的危险。咨询初期,她弥漫性地使用回避非常突出。例如,如果“依赖、脆弱、需要”这样的词语会激起她强烈的不适感,她常常直接以回避处理:“我不想谈论这个,不是这样的。”
这对她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她感到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她的回避也会让她感到被孤立,使她陷入孤独、抑郁。对此,我通常的回应是表明我尊重她不去谈论任何她不想谈论的事情的权利,但我会指出如果她能说说她不想谈论的原因会对她有帮助。我慢慢地开始认识到她广泛地使用回避,特别是回避有关与男性的关系以及与权威的关系的两个主题。我接纳她的回避,并努力地理解她在回避背后的恐惧体验到了什么,然后把我的理解传达给她。运用我们之间的工作,我和她的关系向她传达我的理解、共情、接纳,为她创造一种安全感,这促使她慢慢觉察到她的回避并最终不再需要僵硬地使用它们。当然这个工作是漫长持久的。
当一种体验慢慢地形成,频繁地一次一次被验证,新的认知也在慢慢形成,转换矫正了他/她原来固有的体验带来的内在组织模式-----比如,回避型人格,他/她的内在组织是:当我感到抑郁、焦虑时,我不会得到照顾,没有人愿意与这样的我在一起。
而当他/她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一个安全的场被建立起来,愿意有人在他/她抑郁、难过时陪着他/她,并且不会被他/她的焦虑、抑郁危害到,依然对她/他感兴趣。他/她原先的厚厚壁垒会一点有一点被软化,他/她的生命活力会慢慢绽放。
以上回答来自【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李莹,了解更多她的个人介绍,戳链接:
咨询师 - 简单心理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http://jdxinli.cn/2ukmmb」
■网友的回复
回避型人格障碍也叫做畏惧型人格障碍,它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以低自尊为核心,以充满了恐惧,充满了被人拒绝不被接纳的这种焦虑感所主导的一种人格障碍体。
我们先来说一下,在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定义是什么?它有具体有哪几个表现?
我先来介绍一下它描述到的七种症状,那么只要满足其中四项,就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正向的可以来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一个指标了。
第一,他们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感到受伤。
第二,他们除了至亲之外,几乎是没有任何好朋友,没有知心人的,或者说仅有一个非常小的社交空间。
第三,他们除非是非常的确信自己是受欢迎的,一般情况下,他们非常不愿意卷入到他人的事务之中,或者其他的社交环境之中。
第四,他们的行为是很退缩的,对于需要人际交往的这些社会活动或者说工作,总是尽量的避免,尽量的逃避。
第五,他们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会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他们常常会对问题不作回应,因为怕自己的回答惹人烦惹人讨厌。
第六,他们是非常的敏感和羞涩的,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所以常常是一种扑克脸的状态,给别人的印象是他们非常的冷淡,非常的疏远。
第七,他们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是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也就是说他们对事实真实存在的挑战缺乏客观的认定,特别容易扩大困难度,畏难心理很强。
这个是美国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是这么讲的。但我们中国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不仅没有这个病,然后还用另外一个比较相似的,但是又和它不一样的人格障碍疾病来代替它,这个名字是什么呢?就是焦虑型人格障碍。
同样是极其低的自尊心,同样是非常强大的畏难心理,非常持续的而且特别的稳固的紧张感恐惧感,在美国的文化下会看到是,如果你不喜欢社交,你可以躲避开他,回避掉这些社交情景,你不喜欢关系你可以回避掉关系,你可以自己一个人过相对隔离的生活,特别的疏离于人群和社区,一个人生活,所以我们给你做一个人格的障碍的命名,就叫做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或者说畏惧型人格障碍。
但在中国我们却是焦虑型人格障碍,虽然它们的内核是一样,都是低自尊,都是非常恐惧,都是特别的害怕被拒绝,特别敏感的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来做出反应,但是我们为什么会给它起名叫焦虑型人格障碍而不说回避型人格障碍呢?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一个文化特征。
- 啥是奥坎,奥坎材质咋样
- 我觉得自己是坏人,我想改变,想有健全的人格,33岁了,会不会太晚,想死,嫉妒自卑加焦虑抑郁。?
- 啥是真正意义上的直男?
- 怎样自己进行人格分裂
- 啥是舒服,舒服的表现是啥为啥寡人感觉很累
- 高中女生有表演型人格障碍,咋办
- 本人女,大三,有一个稳定的男朋友,带男朋友回家,父母不让同居而且进行人格羞辱咋办
- 应该告诉回避型依恋的人他们可能有这个依恋模式吗和回避型依恋的人应该怎样相处
- 春天为啥是交配的好季节
- 会生活到底啥是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