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天工开画卷 苏作见匠心

纪录影片《天工苏作》上映 讲述九项苏州非遗手工艺 专访导演孙曾田
苏作|天工开画卷 苏作见匠心
文章插图
苏作|天工开画卷 苏作见匠心
文章插图
苏作|天工开画卷 苏作见匠心
文章插图
苏作|天工开画卷 苏作见匠心
文章插图
苏作|天工开画卷 苏作见匠心
文章插图
苏作|天工开画卷 苏作见匠心
文章插图
苏作|天工开画卷 苏作见匠心
文章插图
苏作|天工开画卷 苏作见匠心
文章插图
苏作|天工开画卷 苏作见匠心
文章插图
苏作|天工开画卷 苏作见匠心
文章插图
苏作|天工开画卷 苏作见匠心
文章插图
织造宋锦的花楼织机,竟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二进制异曲同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核舟记》,竟是用1.5毫米的刻刀在一枚二三十毫米的橄榄核上做出核雕?明代皇陵、苏州园林原来都是出自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以上这些问题,均在纪录影片《天工苏作》中得到了解答。两千五百多年来,苏州流传下了一大批巧夺天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10日开始上映的纪录影片《天工苏作》,将苏州非遗项目搬上大银幕,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船点、苏绣、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缂丝、玉雕9项典型的苏州手工艺术首次集中呈现。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领域的12位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讲述了9项苏作的前世今生。同时,影片还呈现了苏作代表性传承人的“家族传承”“师徒情谊”“一生坚守一艺”等感人故事。
不少观众看完影片后,感慨着苏作与苏作传承人的魅力,“敬佩里面所有的传承人,多数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还在为了传下去而奔走努力。”“看过这部纪录片之后,了解了苏州的非遗手工艺,相当佩服匠人精神。”“苏州真是一座宝藏城市,每一项手工艺单拎出来,背后都有了不得的文化底蕴。”……
近日,《天工苏作》导演孙曾田接受了北京青年报专访。他表示,影片呈现的是苏作传承人的创新与继承,他们用现代化的理念及现代技术,保留了苏作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元素,走上了一条开阔的道路。
剧情,使纪录片更加生动
孙曾田导演对苏州一点儿都不陌生。过去的十几年中,他曾参与过诸多苏州电视台文化类纪录片的制作。2015年,苏州市政府想要拍摄一部关于苏州的纪录影片,作为城市宣传。孙曾田受邀执导,他说:“苏州从不缺宣传,文字或电视媒体对其报道有很多。但在当时,苏州确实没有用过电影的形式进行宣传。这次的拍摄,是弥补一个缺憾。对于影片内容,他们希望着重展现苏作的魅力。”
孙曾田一直对工艺美术很喜欢,常常接触编织、绘画等艺术。他认为,苏州是全国非遗手工艺项目最集中的城市之一,“苏作”又最能体现苏州的文化底蕴。“拍摄非遗手工艺的角度,将城市宣传内容落在了实处。这次的拍摄内容,他们定得很准确。”
经过前期策划,孙曾田及团队最终确定拍摄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由政府的沟通,拍摄团队共联系了12位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准备开启拍摄。
2018年8月中旬,孙曾田完成了手中其他项目后,才开始拍摄《天工苏作》。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影片顺利拍摄完成,转入后期制作。“这些传承人都在苏州城,各自相距不远,且非常配合拍摄。所以,与他们的沟通又不费时,我们的拍摄难度小了很多。”孙曾田回忆道。
在孙曾田看来,拍摄《天工苏作》是完成了一篇“命题作文”。他真正要考虑的是,如何处理好“城市宣传”与“影视艺术”的关系。文无定法,孙曾田摒弃了市面常见的琳琅满目、金碧辉煌的宣传片拍摄方式,而是采用“慢”的手法,一一讲述苏作的前世今生。在近90分钟的内容中,孙曾田还设置了简单的“剧情”,以故事片的形式,让真实的人物完成一些故事情节,将纪录片变得生动。
在影片中,孙曾田巧妙地讲述了苏帮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嘉荣的故事。船点,顾名思义,是在船上食用的点心。早在唐宋时期,苏州就是舟楫云集的商业中心。苏式船点,临水而生。到了现代,船点不仅仅只在船上,还在许多饭店中出现。在船点师傅的手中,它可以变身成各种动物、植物等样式,近乎于艺术品,令人不忍动筷。董嘉荣是制作苏式船点的头牌师傅,曾代表中国在国际大赛上夺得金奖。因为手抖,这位老人再无法精准地制作出船点,早已“退出江湖”。现在,他生活中的重要任务只是到幼儿园接送小孙女上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