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红楼梦》中昆曲戏剧的发源

昆曲盛于清季乾嘉之季 , 人尽知之矣 。 泊道咸年间 , 所谓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入京 , 尚是以昆为重 , 所演各剧 , 虽有所谓乱弹者 , 以愚看来 , 亦断非今日名伶所演之《四郎探母》、《玉堂春》等戏也 。 吾国向未有系统之戏剧史 , 稽考十分困难 , 鄙人不敢闭户造车 , 然闭目细思再以揣度 , 得出下列各答案来 , 冀收抛砖引玉之功 , 倘有贤能之士、戏学奥邃者流 , 能弘而广之则幸甚矣 。
【历史故事】《红楼梦》中昆曲戏剧的发源
文章图片
张君秋之《玉堂春》
一、清中叶演剧之揣测
距清季已近二百年 , 即使四川人瑞李青云(民国十余年尚健在 , 吴孚威避难时与李翁曾合拍一照 , 据李自云伊己二百六十余龄 , 以采药为生 。 其岁数是否确实 , 虽无从稽考 , 唯川人多寿 , 今之古稀以上老人谈称伊等孩提时闻诸前辈云 , 李翁即皓然一老叟矣 , 足证李之二百龄洵不诬焉)再生 , 亦恐难述清 , 约之昆曲为主而无疑焉 。
试阅清人笔记 , 或小说、稗史、诗词 , 只凡关于有戏剧之记载者 , 无一非昆曲词也 。 《红楼梦》固包罗万象之书 , 内中记“林黛玉梨香院听曲 , 芳官、龄官、藕官等学唱《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 , 赏心乐事谁家院’触动芳心”云云 , 及薛宝钗论《山门》中“寄生草”漫拭英雄泪 , 相随处士家引起贾宝玉被讪笑”云云皆指昆曲 。
在《红楼梦》中只要谈起戏剧来 , 均未提到“皮黄”两字 , 固然不能说《红楼梦》没载称过皮黄即可武断说彼时无有皮黄 , 唯可断定即使有 , 一亦断乎不如目下之盛行 , 二宁或有之 , 亦与今日之皮黄有差别也 。
反之请阅遍近世之小说杂记等等 , 只凡有谈剧者 , 为有九十九皆皮黄也 , 事迹不离皮黄 , 梨园掌故、伶史以及一切的一切罔不皆然 , 是足可以反证者 。 秦腔发源据各方面调查似较皮黄为早 , 魏长生事迹散见先贤手采访人员甚多 。 清中叶秦腔虽有 , 要之乃盛行于一方 , 且是北方 , 在大都市中恐未若昆曲之盛乃意中之事 。 试看秦腔各剧 , 多激烈腔调 , 乐器随伴亦多强项音声(如梆子打起来震人耳鼓) , (腔调以《拾万金》之〔哭相思〕而论 , 虽极端雅 , 也不如昆曲腔之柔靡) , 所演各戏之情节多节烈忠义 , 足以代表燕赵慷慨悲歌之风 。 《拾万金》李翠莲与刘全顶嘴舍儿女自缢 , 《杀庙铡美》秦香莲不为势屈 , 以较昆曲之才子佳人互相倾慕调笑 , 如《牡丹亭》杜丽娘、柳梦梅 , 《琴挑》之妙常、潘生 , 《西厢记》之张生、莺莺、红娘 , 不必加思索而可判别 , 一产自北、一出自南耳 。
【历史故事】《红楼梦》中昆曲戏剧的发源
文章图片
程砚秋、俞振飞之《琴挑》
京师首善之区 , 人文荟萃之所 , 况那时国家承平 , 万乘之尊先天下之乐而乐 , 所谓戏剧者 , 亦必当选上乘者以供帝王玩赏 。 易言之帝王寓目之戏剧 , 亦即当时盛行之戏剧 , 其他亦不过如今之河河腔、丝弦、老调、五人班、绍兴剧称之四乡土戏而已 。
总之此时之戏剧 , 以昆曲为主脑 , 附带者为“杂剧” 。 杂剧者何也 , 亦可名之曰小调、小曲 , 《缀白裘》上称曰梆子腔吹腔亦属之 , 凡不是真正成本大套之昆曲戏统名之曰杂剧 , 因为那时候唱戏大半扮演全本戏 , 演全本《劝善金科》须尽四五天才能演完 , 以至《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概无分段截演之事 。 正戏(此不佞独撰名词)之外 , 为令观者换换脑筋起见 , 偶尔加上一二出小戏如《小过年》、《古董借妻》、《浪子踢毯》、《一两漆》之类(古时未必有此 , 不过借以形容耳) , 此类戏不用正角扮演 , 以滑稽为前提 , 故腔调务趋简单 , 此或吹腔之所由来欤?乱弹之名今尚有之 , 内行曰“昆乱不挡” , 目下内行连皮黄亦归纳在乱弹之内 , 愚意“乱弹”二字亦必尔时之名词也 , 即指小调、小曲、杂剧而言 , “合上正剧并杂剧 , 而成为清季中叶时代之主脑戏剧”乃鄙人所敢武断者也 。
二、皮黄是否杂剧之一种
至于皮黄是否即那时杂剧中之一种 , 后来渐次进步 , 至清季末叶始夺得昆曲主脑地位?抑或自四大徽班入京才有皮黄 , 京人厌昆曲之温弱 , 渐渐移爱于新来者?皮黄 , 刻下似尚无此规定 , 不过以管见所及 , 以后说为是也 。 昆曲出自江苏 , 皮黄产于中国长江鄂皖湘一带(幼时曾与一湘籍某票友过从 , 某暇时歌《定军山》“黄罗宝帐传将令”一段 , 与皮黄什九相类 , 又唱《马嵬坡》一曲 , 内有“安禄山走草荒弃城逃走 , 离去了金銮殿凤阁龙楼”又极似西皮摇板) , 不佞妄以为此三者相毗连 , 各有各乡土戏 , 因性质相近(皮黄腔调本彼此类似) , 挑选优秀伶人 , 应召联袂来京 , 经京人之陶冶 , 帝王之提倡 , 渐次改成今日之局面或不诬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