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刘伯温临死前留了一个预言:“刘家九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应验

人生无百岁 , 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 , 各已归山河 。 ——刘伯温
众所周知 , 元末明初时 , 刘伯温是一个很有名的人 , 他不仅在元朝当过官 , 而且在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 , 在民间他更是一个“神人” , 留下了不少的传说故事 。
曾经 , 因在朝中树敌良多 , 刘家一度没落 , 而在临死之前 , 刘伯温却做了一个预言:“刘家九代后必出奇才” , 不曾想百年以后竟然真的实现了 。 那么 , 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
【历史故事】刘伯温临死前留了一个预言:“刘家九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应验
文章图片
刘伯温早期的发展史
刘伯温又名刘基 , 出生在元朝末年的乱世之中 , 他从小就天资聪颖、喜欢读书 , 阅读书籍的速度非常快 。 后来 , 在少年之时 , 别人还在考秀才的道路上烦恼着 , 他却已经成了秀才 , 一时间成了当地的“神童” 。
14岁时 , 刘伯温进入府学读书 , 对于四书五经班上其他的孩子都不解其意 , 可刘伯温不仅能倒背如流 , 对其中的意思还比较清晰 , 可以说是“别人家孩子”的典范 。
【历史故事】刘伯温临死前留了一个预言:“刘家九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应验】或许是父亲也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 3年后 , 刘伯温经过介绍成为了程朱理学大家郑复初的弟子 , 开始接触更深一层的学问 。 在此期间 , 刘伯温还学习了天文地理、兵法数学 , 为后来的成名打下了基础 。
元统元年 , 23岁的刘伯温高中进士 , 成为了相当当的人物 , 几年后就被安排到了江西一带做官 。 刘伯温的执政能力很出色 , 也很受老百姓爱戴的爱戴 。
【历史故事】刘伯温临死前留了一个预言:“刘家九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应验
文章图片
可惜的是 , 他刚正不阿的性格 , 让他在官场上很难有所作为 , 并且还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 朝廷的腐败成风 , 再加上刘伯温又不断遭受排挤 , “失意”之下他便辞官回乡 , 开始了隐居的生活 。
话说 , 刘伯温隐居的时候 , 朱元璋却在为自己的事业拼搏 。 在李善长、徐达等人的支持下占据了南京 , 并以此为据点不断向四周扩展 , 就这样朱元璋的大军来到了浙江 。
听闻“浙江四贤”的大名后 , 朱元璋便向他们发出了邀请书 , 刘伯温便是“四贤”之一 。 如此情况下 , 两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 一段传说故事拉开了帷幕 。
如果说朱元璋前期有李善长 , 那么后期拥有刘伯温后 , 更是让他的大业顺风顺水 。 占据南京后 , 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已然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
【历史故事】刘伯温临死前留了一个预言:“刘家九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应验
文章图片
此时 , 想要打破这个僵局 , “首犯”必然要承受另外两方的威胁 。 关键时刻 , 刘伯温给朱元璋提供了一个战略:“打陈友谅 , 示好张士诚 , 避免两线作战......”
在此情况下 , 陈友谅、朱元璋的大战拉开了帷幕 , 最后在鄱阳湖一带 , 朱元璋彻底击败了他 , 并在不久后还打败了张士诚 。 公元1368年 , 朱元璋以南京为首都 , 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明王朝 。
建国之后 , 朱元璋论功行赏 , 李善长、徐达等人被封侯拜相 , 刘伯温则被封为了“太史令” , 本以为这是光宗耀祖的时刻 , 却不知另外一场风波已然开始 。
建国后的风波
上述提到 , 刘伯温被封为了“太史令” , 这个官职不是撰写历史的史官 , 而是负责监督百官的职位 。 明朝初年 , 朝廷有两大集团 , 一个是以建国功臣为首的“淮西勋贵” , 还有一个便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 。
【历史故事】刘伯温临死前留了一个预言:“刘家九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应验
文章图片
一方想要享受成功后的成果 , 一方却一直在监督他们 , 如此“矛与盾”的局面便出现了 , 双方暗地里的交手你来我往、终日不断 。 作为心机深沉的皇帝 , 朱元璋也乐见其成 , 毕竟对平衡朝局有好处 。
后来 , 刘伯温不断向朱元璋献策 , 大致意思就是:“武将在开国前有大作用 , 然而在开国后却有“副作用” , 如果您不能掌控他们 , 对朝廷的发展很不利 。 ”
可想而知 , 这类谏言在“淮西勋贵”的眼光就是在动自己的“蛋糕” , 他们也不断向刘伯温反击 。 双拳难敌四手 , 一番番较量之后 , 刘伯温败下了阵来 , 无奈再度辞官选择隐居 。
在隐居期间 , 刘伯温又被朱元璋叫回来一次 , 但也仅仅是工作了两年 , 随后便彻底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 结束了他的官场生涯与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