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帕米尔高原上的“绝美小镇”|中国故事| 侯昭康

一首脍炙人口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让人们记住了能歌善舞的塔吉克族。数千年来,生活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塔吉克族同胞,积累传承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不光拥有“帕米尔高原绝美小镇”美誉,也是新疆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县,因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人文景观,成为备受瞩目的旅游天堂。
用画笔抢救“族群记忆”
探访帕米尔高原上的“绝美小镇”|中国故事| 侯昭康
文章插图
石头城。 新华社采访人员 侯昭康 摄
“我们虽然只有4万多人口,但有6个国家级、1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县文化馆负责人多里坤·米那瓦尔说,其中国家级项目包括塔吉克族鹰舞、塔吉克族引水节与播种节、塔吉克族马球、塔吉克族婚俗、塔吉克族服饰和塔吉克族民歌。
与高原单调色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管什么季节,人们头上巾帽、身上服饰乃至脚上鞋靴,无不被缤纷色彩包裹,充满活力。
多里坤·米那瓦尔很早关注塔吉克族服饰文化。上世纪80年代,他在乌鲁木齐学美术,后回塔县当老师。一次,他偶然在一本画册中发现很多错误,包括将云南等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张冠李戴为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女性四五岁受母亲培训,从穿针引线开始,学绣花、配色、描绘图案。”多里坤说,图案灵感来自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蔓藤果实,每个人观察体会不同,绣出图案各不相同。往往成百上千顶花帽中,找不出相同图案,这些图案反映了帕米尔高原独特的自然风物及塔吉克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探访帕米尔高原上的“绝美小镇”|中国故事| 侯昭康
文章插图
一群牦牛走过金草滩景区附近。 新华社采访人员 侯昭康 摄
20多岁的多里坤决心把塔吉克族服饰文化记录下来。没有报酬,全凭热情,他利用周末、寒暑假期,有时骑自行车,有时骑驴或骑牦牛,四处拜访农牧民,画下妇女们的刺绣图案。
一次,他在一个偏远村子一位奶奶家发现一个香包,花纹式样复杂罕见,便提出可否借回去,描摹后原物奉还,不想遭到拒绝。奶奶说,香包是她妈妈传她的宝贝,不外借。当时多里坤没有相机,却用心记下那个罕见图案。
后来,他带着靠记忆画好的图案,再次赶到那位奶奶家希望比对原物时,被告知一场洪水把奶奶原来的家毁了,香包被河水卷走。不过他描摹的图案,得到奶奶认可,夸他画得好!
20多年来,多里坤足迹踏遍全县12个乡镇。从教师到专职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见证了在党和国家政策支持下,塔县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发扬。
用歌声传承民族“生命力”
正值旅游旺季,游客经常面临“一床难求”。不过,塔县“文化大餐”不会让游客失望。白天,在彩云人家丰收广场和金草滩广场观赏塔吉克族歌舞和婚俗表演;晚上,参加篝火晚会,伴着清亮的鹰笛乐声,翩翩起舞。
探访帕米尔高原上的“绝美小镇”|中国故事| 侯昭康
文章插图
一位塔吉克族演员在篝火旁起舞。 新华社采访人员 侯昭康 摄
每当响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旋律,人们都格外兴奋,很多人会跟着哼唱起来。
“我从小唱着这首歌长大,后来才知道这首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改编自塔吉克族民歌《古丽碧塔》。”姑丽米热·肉孜阿洪说。
塔吉克族民歌是塔吉克族传统音乐重要遗产,保持了古朴、独特风格,忠实记录塔吉克族发展历史,并主要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方式代代相传。
“仙女一样迷人的古丽碧塔,芬芳的鲜花呀比不上你,世界上没有任何语言能够把你的面貌来形容,为了得到你的爱情,献出生命也乐意……”10多年前,在乌鲁木齐上大学攻读音乐专业的姑丽米热·肉孜阿洪,第一次听到用塔吉克语唱出的《古丽碧塔》,受到极大震撼。
“美丽的歌声体现我们民族的生命力,我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塔吉克族民歌。”毕业后回到家乡塔县,姑丽米热·肉孜阿洪迎来实现梦想的好时机。
作为塔县对口支援方,深圳开展援疆工作中,引入“飞越彩虹”民族童声合唱团公益项目,致力于挖掘当地民族音乐,用童声合唱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姑丽米热·肉孜阿洪成为“飞越彩虹”塔吉克族童声合唱团指挥。
探访帕米尔高原上的“绝美小镇”|中国故事| 侯昭康
文章插图
塔吉克族小朋友。 新华社采访人员 侯昭康 摄
孩子们参与愿望强烈,有人瞒着父母加入合唱团。“他们歌唱时脸上的笑容、随着音乐摇摆的身体,以及美丽的舞姿,都表现出与生俱来的表现力。”姑丽米热说,多年来,“飞越彩虹”塔吉克族童声合唱团多次赴深圳等地演出,也为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合唱团的孩子一茬接一茬成长,很多考上大学,有的考入音乐学院。今后她将不断招生,让塔吉克族民歌代代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