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儿时记忆,捕鱼漫谈( 二 )


02
摸鱼

家乡河道纵横交错 , 一到夏季梅雨季节结束 , 降雨量骤减 , 蒸发量和用水量却与日俱增 , 各种沟渠塘泊就会渐次见底 。 一旦水位降到我们胳膊长短时(大概不到两尺) , 就是我们去摸鱼的时候了 。 摸鱼不仅能够与鱼儿斗智斗勇 , 还能在水里玩个半天 , 对我们来说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玩水而已 。
【浏览器|儿时记忆,捕鱼漫谈】摸鱼是个技术活 , 要想真的摸到鱼 , 就既要胆大心细 , 又要心灵手巧 。 胆大心细是因为河岸边的洞穴不仅是鱼儿的栖息之地 , 也是其他动物的藏身之所 , 像黄鳝、螃蟹、蛇这些 。 摸鱼时往往会与它们不期而遇 , 稍不留神就会“中招” 。 虽说没有多大危险 , 但痛下总是难免的 , 尤其我这种怕蛇的人 , 更是对这些洞穴害怕不已 。

心灵手巧则是因为不同鱼类习性不同 , 只有掌握它们性子才能将它们手到擒来 。 像鳜鱼背部有很坚硬的棘刺 , 一旦用力去抓 , 它们就会本能地撑开棘刺 , 往往会将手扎得皮开肉绽 , 而且特别胀痛(别问我怎么知道 , 其实我也是听说的 , 哈哈哈) 。 鲫鱼则喜欢原地打转 , 即使被它从手边溜走 , 也不必惊慌 , 耐心在原地摸一会 , 肯定又会碰上 。 鲶鱼喜欢躲在洞里或者缝隙间 , 遇到这些地方往往会有惊喜 。 我摸鱼的最大战绩是有次生产队“干塘” , 我正在塘底举步维艰 , 结果一不留神掉到一个坑里 , 然后被我踩到一条大鳙鱼 , 真正的瞎猫碰上死耗子 。 哥哥还曾经在河里摸到过一只鳖 , 听他说好像也是脚先踩到 , 然后慢慢抓住鳖的两条后胯 , 再让我拿来网兜 , 将这只老鳖拿下 。
我们经常去摸鱼的地方是通江闸 , 那里因为在江堤下方 , 又与长江相连 , 在江水完全回落之前 , 闸门都不能打开 , 所以里面冰冷异常 , 加之有活水流动 , 所以里面就成了鱼儿们的避暑胜地 。 通江闸横穿整个江堤 , 全长有个四五十米 , 因为只有靠近内河一个狭小的口子 , 所以越往里越黑 , 十几米以后只能靠摸着两边的隧壁缓缓前行 。 我们那时也是无知者无畏 , 几个小伙伴就敢隔三差五进去一趟 , 大家一个挨着一个 , 往往鱼儿刚从这个小伙伴手里逃脱就落入另一个之手 , 可谓是别有滋味 。
据说现在家乡横穿江堤的老闸都在改造重建 , 也不知这座老闸是否还模样依旧?是否还有孩子们敢深入其中?
03
扳罾

扳罾是家乡一种传统的捕鱼方式 。 “罾”是一种类似方形网片 , 网眼较密 , 一般是由手工编织而成 , 偶尔市场也会有售 。 大的一丈见方 , 小的三四尺左右 。 通常用2根或4根韧性和强度较好的竹竿 , 作对角线交叉 , 尾端绑在罾的四个角上 , 绷成弓形 , 将罾撑成类似帐篷形状 , 然后在交叉的顶端绑上一根稍长一点的杆子 , 作为支撑扳罾出水时的提杆 , 这样一个简易的罾就成型了 。 当然这里面技术含量很高 , 没有老师傅的指导 , 新手是很难将罾独立组装起来的 , 即使勉强装好 , 一用也会马上散架的 。
使用时先将罾放入水里 , 估计有鱼儿到了罾里时 , 迅速拉起挽绳 , 利用杠杆原理 , 让罾脱离水面 , 鱼儿就成在劫难逃了 , 当然一些会蹦跶的鱼儿 , 像白鲢、鲤鱼等经常会来个“鲤鱼跳龙门” , 从罾里逃之夭夭 。 那时三峡大坝还没有开工 , 长江水位季节性特征特别明显 , 家乡有句老话叫“三月涨滩 , 四月晒滩” , 意思是三月长江有次涨水的过程 。 每到这个时节 , 爷爷一有空就会到江边去扳罾 , 而我也会跟着看个热闹 。

江里能被罾捕到的鱼通常不大 , 但种类却十分丰富:有眼睛红红的“红眼睛”、浑身是肉的“船丁”、头上一根常常刺状嘴巴的“针鱼”、浑身透明无骨的“银鱼”、一出水就肚子鼓鼓的河豚 , 性情凶悍的鳡鱼……这些小家伙们别看其貌不扬 , 但味道却十分鲜美 , 这些小江鲜煮成的“大杂烩” , 至今还让人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