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包拯出殡时,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规矩( 二 )


包拯后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 历权知开封府、权三司使等职务 。 其中 , 龙图阁直学士是一个职 , 彰显了包拯的政治地位;三司则管理财政 。
嘉祐元年(1056年) , 包拯历权知开封府 。 任职期间 , 他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 颇享清誉 。
【历史故事】包拯出殡时,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规矩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 , 历史记载的包拯不是影视剧中描述的那样 。
当时的开封是北宋首都 , 即今天我们首都北京 。 包拯任权知开封府也只是暂代 , 权力也不是很大 , 是不是如影视剧中演绎的那般先斩后奏?
实际上 , 真实记载中的包拯身边没有公孙策、展昭 , 没有尚方宝剑 , 也没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 更没有皇帝亲赐的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 。
例如民间传闻的怒铡陈世美等案件也是虚构的 。
这个案件的主要内容是陈世美追求物质享受 , 高中状元后 , 抛弃自己的糟糠之妻 。 其妻秦香莲状告开封府 , 包拯查明真相后 , 怒铡了陈世美的故事 。
历史真实的陈世美果真如此吗?
【历史故事】包拯出殡时,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规矩
文章图片
其实不然 , 历史原型的陈世美 , 又名陈年谷 , 出生于清朝 , 而且顺治八年(1651年)中进士 , 没有抛妻弃子 , 为官期间清正廉洁 , 也是当时的清官之一 。
“陈世美被丑化”源于其同窗胡梦蝶在赶考期间 。 胡梦蝶曾救济过陈年谷 , 后私下找陈年谷求取官职 , 被拒绝 。 胡梦蝶心生报复之心 , 于是虚构了陈世美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故事 。
真实的秦香莲原型则是陈年谷的第二任妻子 。 两人没有像故事中杜撰的那样 , 而是相敬如宾、白头到老 , 更没有反目成仇 。
诸如狸猫换太子等剧情更不可能发生了 。
由此可见 , 影视剧只是把包拯的形象扩大化和理想化了 , 同时这也是百姓心中无限的希望和对清官包青天的最高认可 。
真实情况下 , 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期间 , 管理有方、不惧权贵的地位 , 处置刁民也有自己的一套方式 , 短短一年半的时间 , 开封府便换了一种模样 。
【历史故事】包拯出殡时,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规矩
文章图片
其中 , 包拯做了这两件实事 。
一、简化百姓上访流程 , 及时处理冤假错案 。 包拯上任开封府之前 , 百姓状告冤情 , 只能四处求人托关系 , 底层百姓的权益不能得到基本保障 。
包拯上任之后 , 直接打开府衙正门 , 和百姓面对面交流 , 及时处理他们的案件 。 这一做法对普通百姓无疑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了 。
二、不惧强权 , 维护百姓 。 包拯在职期间的一年夏天 , 雨水尤其多 。 河水得不到疏通 , 而且有一条朝廷规划的惠民河正被一些达官贵族霸占 。 他们竟将其占为己有 , 修建违规建筑 。
包拯得知 , 下令拆除 , 这才有了泄洪的道路 。
【历史故事】包拯出殡时,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规矩
文章图片
另外 , 包拯还敢于进言 , 心中不仅有百姓 , 更有江山社稷 。
当时宋仁宗膝下无子 , 朝中大臣都纷纷上奏立储君 。
一日 , 宋仁宗问包拯:“你觉得立哪位合适?”
包拯了解宋仁宗的所想 , 便从自己的角度解释进言的理由 。 他答道 , 自己无能 , 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 , 而且没有儿子 , 并没有要为自己后代邀宠的打算 。
宋仁宗听后大喜,知道他是一位忠臣 , 立储君之事将慢慢商议 。
【历史故事】包拯出殡时,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规矩
文章图片
此外 , 包拯在谏言的路上从未停止 , 其著名的一次劝谏是罢免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 。
其起因是宋仁宗下令封张尧佐为宣徽使 , 包拯却谏言宋仁宗罢免他 。 一是因为张尧佐没有什么作为 , 不能担此大任;二是靠着张贵妃的关系获得官职 , 不符合大宋律法 。
包拯在谏言时 , 不免触及到权贵的势力 , 但他心中从未犹豫 。
【历史故事】包拯出殡时,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规矩
文章图片
【不幸辞世 , 葬礼浩大】
嘉祐七年(1062年) , 包拯突发疾病 , 终年64岁 , 追谥号“孝肃” 。
包公历经宋神宗、宋仁宗两个朝代 , 做官经历很丰富 , 总计升迁二十余次 , 他的身上凸出彰显了忠、孝、廉的高尚品质 , 形成了一种“孝肃之风” 。
包拯除了为大宋为百姓做实事 , 更留下了宝贵的37字家训 。
“后世子孙仕宦 , 有犯脏滥者 , 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 , 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 不从吾志 , 非吾子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