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两京”和“皇陵”——“永乐迁都”背后的故事

【历史故事】“两京”和“皇陵”——“永乐迁都”背后的故事】大明王朝的皇陵 , 其实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扫平群雄、驱逐元帝 , 建立大明之前 , 就已经开始建造了——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 尚未称帝、还只是“吴王”的朱元璋 , 为了体现自己“天命所归、皇权正统”的至高地位 , 于是在自己的故乡濠州(安徽凤阳)为已经离世二十余年的父母、兄嫂、侄子等亲人修建陵寝 , 向天下显示朱氏家族将要应天命承受江山社稷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
到太祖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后的洪武二年(1369年) , 濠州朱氏家族陵寝的地宫部分大体完工;这一年 , 太祖举行隆重的仪式 , 将父亲仁祖淳皇帝、母亲淳皇后 , 三位早逝的兄长南昌王(朱兴隆)、盱眙王(朱兴盛)、临淮王(朱兴祖)并盱眙王、临淮王王妃(南昌王王妃尚在) , 早逝诸侄——的梓宫(或衣冠)都葬入其中 , 光宗耀祖 , 以告慰先人 。 最开始时 , 太祖赐陵名为“英陵” , 后来又改为更具直抒意思的“皇陵” 。
【历史故事】“两京”和“皇陵”——“永乐迁都”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洪武十二年(1379年) , 皇陵的地面建筑全部完工;太祖在世时 , 曾先后三次亲自前往谒陵 , 祭拜父母、兄嫂;皇太子朱标及诸王在青少年时期 , 也曾多次奉命前往中都凤阳祭陵 。 “皇陵” , 是大明王朝第一座“皇家陵寝” 。
此后 , 太祖在洪武十九年(1386年) , 为追尊为帝的三代祖先——高祖父(德祖玄皇帝)、曾祖父(懿祖恒皇帝)、祖父(熙祖裕皇帝)及其皇后修建陵寝 。 当时 , 德祖、懿祖的葬地因为年代太过久远 , 已经无迹可寻 , 而熙祖的实际葬地倒是还能找到——就在中都凤阳府泗州(江苏盱眙)城北的杨家墩;
但熙祖夫妇的遗体实际安葬处地势狭小 , 无法修建大型陵寝 , 而太祖也不敢轻易移动祖父祖母的遗体 , 怕因此挑断风水龙脉;权衡之下 , 太祖命皇太子朱标率工部官员及民夫、工匠等 , 赶赶赴泗州 , 在杨家墩下宽阔处为德祖、懿祖、熙祖建造衣冠陵寝 , 以示追崇 。
太祖和建文帝在位时 , 泗州陵寝地面建筑一直未能完工 , 只先修建了地宫和享殿 , 将熙祖、德祖、懿祖及其皇后的衣冠葬入其内;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 , 靖难成功的太宗(成祖)朱棣为祖陵增加了棂星门及围墙等建筑 , 大明的第二座皇帝陵寝才最终落成 , 成祖为其赐名为:“祖陵” 。
【历史故事】“两京”和“皇陵”——“永乐迁都”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洪武十四年(1381年) , 太祖已年过半百 , 需要考虑身后事了 。 当年 , 他授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为自己及皇后修造身后的陵寝 。 李新经多方寻找 , 在京师(南京)东面的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 , 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 , 经太祖钦定同意后 , 在此开建陵寝 。
洪武十五年(1382年) , 马皇后去世 , 此时 , 紫金山的帝陵地宫已完工 , 太祖便将马皇后先期葬入地宫 , 等自己将来百年后与皇后合葬 。
马皇后的谥号为“孝慈皇后”(当时太祖尚未驾崩 , 所以马皇后谥号中还没系帝谥“高”) , 因此这座陵寝就被太祖赐名为“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 太祖驾崩 ,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 即建文帝;建文帝将皇祖与祖母合葬在孝陵地宫中 , 这也是大明王朝的第三座皇帝陵寝 。
此后 , 太宗(成祖)朱棣在靖难成功之后 , 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给孝陵加建了“神功圣德碑” , 孝陵地面建筑至此才全部建成 。 因为后世清世祖福临在清东陵中的陵寝也叫“孝陵” , 所以太祖的陵寝名号前被加了个“明”字 , 称“明孝陵” , 以示区别 。
【历史故事】“两京”和“皇陵”——“永乐迁都”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太祖驾崩四年后 ,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 , 燕王朱棣在历时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获得最终胜利 , 从皇侄建文帝手里夺得了大明江山 , 在京师(南京)登基称帝 , 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 。
因为成祖起家的大本营是在北平顺天府(北京) , 他的权力基础也在北方 , 因此 , 成祖称帝后 , 就有心将国都从京师(南京)迁往北平 , 以利于稳固统治、加强北方防线(防备鞑靼、瓦剌等塞外部族) 。
永乐五年(1407年) , 仁孝徐皇后薨逝;工部官员在奏请成祖为皇后挑选陵寝地址时 , 成祖一反常态地否决了工部在紫金山太祖孝陵附近卜选吉壤的提议 , 而是按照亲信的江西术士廖均卿的建议 , 委派其北上 , 在北平附近为皇后选择合适陵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