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两京”和“皇陵”——“永乐迁都”背后的故事( 二 )


按大明制度 , 皇后先去世的话 , 帝后必然要合葬;成祖不在京师(南京)为皇后挑选陵寝地址 , 而是不远千里北上顺天府去寻找陵址 , 已经很明显地向朝野暗示——自己驾崩后 , 将安葬于北方 , 且大概率会在驾崩前迁都北平 。
经过一番仔细地勘探挑选后 , 廖均卿给成祖奉上奏疏 , 汇报说已经在顺天府昌平县的黄土山附近找到了一块“上佳吉壤” , 其风水地势无与伦比 。
在亲自查看了廖均卿随奏疏一并提交的黄土山风水图和地势走向图后 , 成祖很是满意 , 于是一锤定音 , 决定就在此地为皇后建造陵寝 , 赐黄土山名为“天寿山” 。
【历史故事】“两京”和“皇陵”——“永乐迁都”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永乐七年(1409年) , 陵寝正式开建 , 经过五年的不间断建造 , 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 , 天寿山皇陵地宫全部建成 , 成祖将仁孝皇后的梓宫先期葬入地宫中 , 并不关闭宫门 , 以待自己将来驾鹤后 , 和皇后合葬于此 。
早在永乐四年(1406年)时 , 成祖就下诏在北平兴建皇城、宫苑 , 并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 作为大明的陪都 , 称为“行在”(即皇帝离开国都后的暂时驻跸之地);永乐七年(1409年) , 徐皇后的陵寝开建同时 , 成祖也以顺天府为大本营 , 开始了第一次北征的军事行动 。
刚开始时 , 除了靖难功臣之外 , 其他朝臣们(也就是归附成祖的那部分建文旧臣)对皇帝想要迁都之事都持反对态度(这些官员的家都在京师 , 要远迁北方 , 生活上很是不便) 。 但永乐十四年(1416年) , 成祖不顾反对 , 决意迁都顺天府 , 同时将对此事提出异议的臣子一一革职或降级;从此 , 再没人敢反对迁都 。
第二年 , 成祖命靖难功臣泰宁侯陈珪为总监督 , 以京师(南京)皇宫为模板 , 开始了大规模建造顺天皇宫以及朝廷各官衙、附属配套设施的进程 。
永乐十八年(1420年) , 顺天府新皇宫和城垣全部建成 , 成祖据此下诏正式迁都 , 改京师应天府为南京 , 升顺天府为京师 , 同时顺天府不再使用“行在”称号;朝廷六部、五军都督府 , 及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翰林院、太常寺、光禄寺、国子监、鸿胪寺等一应官署 , 都迁往顺天府 。
【历史故事】“两京”和“皇陵”——“永乐迁都”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成祖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迁都后 , 为了保持国家稳定、不使朝廷因国都变更之事出现混乱 , 所以在应天府依旧保留了一整套的官衙机构 , 委派大批官员留守南京 , 正常处理政务;留守的各官署名称前 , 均加“南京”二字(如南京礼部、南京国子监、南京大理寺 , 等等) 。
但成祖迁都还不到半年 , 京师皇宫三大殿(奉天殿、谨身殿、华盖殿)就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五月遭遇雷击而损毁;有官员认为这是迁都后弃绝了皇脉与太祖孝陵 , 有违天意 , 请成祖顺从天意 , 还都南京 。 成祖闻报后大怒 , 立即处死上疏官员 , 以皇权压制朝中非议 , 坚决不返回南京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 , 成祖在第五次北征鞑靼的回师途中驾崩于榆木川 , 皇太子朱高炽奉遗诏登基 , 即明仁宗 。 仁宗随后主持仪式 , 将成祖安葬于先期修造好的天寿山皇陵内 , 和母亲合葬 , 并御赐陵名为“长陵” 。
【历史故事】“两京”和“皇陵”——“永乐迁都”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仁宗当年虽然是出生于北平(即京师顺天府)、且在此生活了二十余年 , 但自从靖难成功后 , 仁宗被成祖立为皇太子后 , 便长期居住于京师(南京) , 时常以“监国”的名义主持朝政(成祖本人经常率军北征 , 不出征的时候也大多住在顺天府 , 不经常住在京师) 。 因此 , 仁宗对南京的感情很深 , 心中对成祖迁都顺天府的做法颇不以为然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 , 仁宗顺利登基后 , 一来是看见前朝那残破的三大殿遗址(被雷火焚毁) , 心里就很膈应、反感;二来自己的支持者大多是朝廷文臣(即归附成祖的建文旧臣) , 他们的利益大都在南方 , 不愿意长期留在京师(北京);因此 , 仁宗决心改变成祖的国策 , 将大明国都再次迁回应天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