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里的女人|大视野 细笔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围屋里的女人|大视野 细笔触
文章插图
《琵琶围》:温燕霞著;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读罢温燕霞的长篇小说《琵琶围》,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一是“大”,一是“细”。“大”指小说视野广阔,通过描绘一座围屋80余年的历史,艺术再现革命老区的脱贫历程;“细”指小说笔触细腻,无论是情节还是文字绵密自然,引人入胜。
大视野凸显大主题。《琵琶围》把故事放到一个叫琵琶围的贫困山区。小说情节设置为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转移后,中央留守红军与敌人在此激战;2015年,琵琶围村被列为扶持贫困村,同年琵琶围水库开始蓄水,县里开展了库区移民搬迁和精准扶贫工作。通过近两年努力,琵琶围村民小组搬迁了107户,还有12户村民因各种原因滞留围中,故事就从这里讲起。小说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受伤后成为聋哑人的老红军哑伯,他依然保存着“红军万岁”的搪瓷缸;一个是红军家属橘子婆,她几十年如一日为烈士守墓、为路人提供茶水。这就把当年的革命战争和当下的脱贫攻坚连接起来,贯通的不仅是环境和背景,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与使命,既有开阔的当下意识又有纵深的历史感。
细笔触勾勒乡村风情画。作者用绵密细致的笔触生动刻画了琵琶围里的不同人物,讲述他们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将他们豪爽、通达、执着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每一章都以一首客家歌谣引入,歌谣不仅是整个故事的叙事线索,还概括了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思想,为阅读增添了错落有致的节奏感。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充满浓郁的客家风情,让我们随处可嗅到清新、自然的泥土气息。因为细腻淳朴,所以真实;因为言之有物,所以生动。真实生动的描写,使老区脱贫攻坚的过程宛如一幅壮丽画卷。
人物塑造成功,细节丰富可感。小说塑造了扶贫干部和村民勠力同心拔穷根、奔小康的人物群像。无论是扶贫干部何劲华、金彩凤,还是脱贫对象石浩财、许秀珍,这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在作家笔下栩栩如生。扶贫干部金彩凤在接受任务时有畏难情绪,当她看到女儿为了支持自己工作,克服一切困难考上大学时,那番含泪的感慨真诚自然,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脱贫对象石浩财原本积极上进,后来遭遇家庭变故,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破罐子破摔”,生活消极;村民许秀珍虽泼辣能干却为人执拗。扶贫干部何劲华、金彩凤用绣花的功夫,“像炭火煨番薯似的把心煨热了”,重新点燃了石浩财的志气,也让许秀珍变得自信大方、可亲可爱起来。读者从故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受帮扶群众的变化。
在阅读过程中,作者写作时的不疾不徐、从容不迫打动了我。作者对自己所描写的生活具有充分的把握和十足的信心,越是重要情节,越是轻描淡写、举重若轻。温燕霞曾创作《围屋里的女人》《红翻天》《我的客家》等多部优秀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拥有相当丰厚的生活经验。为了这次《琵琶围》的写作,她深入江西多个贫困村,采访近百人,足迹遍布田间地头,录下大量视频素材,写下近10万字采访笔记,才有了这样一部展现脱贫攻坚一线昂扬面貌、传递共产党员铿锵力量的优秀作品。
围屋里的女人|大视野 细笔触】《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3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