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古代没普通话,上朝时,大臣满口方言怎么办?雍正反感,乾隆弄出个审音御史

中国幅员辽阔 , 口音杂异 , 村村有方言 , 市市不相同 。 清朝的皇帝 , 都是满洲的后裔 , 如果皇帝都操着一口东北腔 , 那大殿之上难道天天上演“二人转”吗?
其实 , 这个问题 , 古人早就已经完美解决了 。
【爱历史】古代没普通话,上朝时,大臣满口方言怎么办?雍正反感,乾隆弄出个审音御史
文章图片
清朝时 , 皇子皇孙们从5岁就开始接受宫廷教育 , 要接受满、汉、蒙、藏四种御教 , 要掌握4种语言 。
但是 , 全国方言千百种 , 光学会满、汉、蒙、藏也不管用呀 , 怎么办呢?
很简单 , 制定“官话” , 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 从西周一直到宋朝的两千多年间 , 都是以洛阳地区的语言为官方语言 。
而到了元代 , 经济中心向北京一带发展 , 官话的标准就由中原音逐渐改为北京音了 。 到了明代 , 标准音有了很重的南京音、北京音特点 , 明清时期 , 朝廷官话就和现在的普通话很像了 。
1867年 , 英国驻北京公使威妥玛在《语言自迩集》中提到:“官话作为口语媒介不只是属于官吏和知识阶层 , 而且属于近五分之四的帝国民众 。 ”
【爱历史】古代没普通话,上朝时,大臣满口方言怎么办?雍正反感,乾隆弄出个审音御史
文章图片
皇帝怎么才能听懂大臣说的话呢?
首先 , 皇帝的交际圈比较窄 , 能经常和皇上说上话的就那么几个 , 要么是和皇帝一个地方的人 , 方言相同 , 要么是长久陪伴皇帝的人 , 这些人能完美地掌握官话 , 问题就解决了 。
【爱历史】古代没普通话,上朝时,大臣满口方言怎么办?雍正反感,乾隆弄出个审音御史】其次 , 新任职的官员或者是要觐见皇帝的外地官员 , 需要到六部之一的礼部参加演礼 , 主要内容就是基本的礼仪和官话培训 。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十三省语音 , 朕悉通晓 , 观人察言即可识辨 。
另外 , 最难懂的应该是南方的语音 。
雍正对闽广官员带着乡音的官话上朝非常反感 , 还因此怀疑他们的做官能力:“朕每引见大小臣工 , 凡陈奏履历之事 , 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 , 不可通晓……赴任他省 , 又安能宣读训谕 , 审判词讼 , 皆历历清楚 , 使小民工晓乎?”
【爱历史】古代没普通话,上朝时,大臣满口方言怎么办?雍正反感,乾隆弄出个审音御史
文章图片
所以 , 雍正要求福建、两广建立正音书院 , 聘请官话教官 , 童生、秀才、举人要在八年内学好官话 , 否则就不准参加考试 。 至此 , 官话直接和乌纱帽挂钩了 , 一声令下 , 全国掀起了学习官话的热潮 。
清朝初期 , 官场上频繁出现“冒籍”的现象 。
当时 , 江浙地区文化程度高 , 直隶地区相对差一些 , 朝廷就在中举人数上对直隶地区进行照顾 , 当时的户籍制度相对松散 , 有的人家就钻“易地考试”的空子 。
为了遏制这种现象 , 乾隆专门设立了一个“审音御史” , 一是听参加考试的举子的口音 , 杜绝“易地考试” , 二是听新晋官员的口音 , 杜绝回家乡当官 。
【爱历史】古代没普通话,上朝时,大臣满口方言怎么办?雍正反感,乾隆弄出个审音御史
文章图片
乾隆二十四年 , 浙江绍兴府通判张廷泰走关系 , 得到了面见乾隆的机会.
乾隆首先问张廷泰的籍贯 , 张廷泰说是顺天府(今北京)人 , 乾隆脸色就变了 。 乾隆听出了张廷泰的绍兴口音 , 就把审音御史叫过来“奏对履历 , 为时无几 , 尚能辨其语音” 。
意思是 , 几句话我就能听出来他是南方人 , 你这个审音御史是干什么吃的 , 绍兴人怎么能当绍兴通判?然后他一道圣旨 , 将张廷泰调到福建任职 , 罚了审音御史三个月的俸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