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酒|天热来点冷知识!“八拜之交”到底拜几拜?“公主”称谓怎么来的

入伏之后,热浪滚滚,闷热难耐。
这个时候,大、中、小学生都放假了。无论是待在家里,还是出去游玩,手头有本书,总能添一些乐趣。
当然,不必非要读大部头名著,或者难啃的专业书籍,轻松有趣又能增长见识的书是个好选择。
作家许晖编著的《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就蛮有意思。虽然书名里有“汉语词汇”,又有“风俗史”,看起来很“专业”,但翻到目录一看,就会被吸引。
绿酒|天热来点冷知识!“八拜之交”到底拜几拜?“公主”称谓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八拜之交”到底拜几拜?
“公主”称谓是怎么来的?
……
这本书按照“礼仪·人称”“衣食·住行”“生死·鬼神”“庙堂·江湖”“男·女”“博物”几个类别,考析了100个常用词汇的原意和演变过程。这些词,平时我们都在用,但不求甚解,里面还真藏着不少“冷知识”。
这种“冷知识”也是随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的。就拿每天都要面对的“吃”这件事,古人言必称“五谷”,我们查一下也知道,大约是“稻、黍、稷、麦、菽”,稻和麦大家知道,可其他三个呢?
又比如炊具,一些古书里会提到鼎、镬、釜、鬲这些词,现在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它们都是什么用处了吧。
这些在当时或许人人识得的东西,现在却很陌生。究其原因,一是原本常见的东西,现在不常见甚至消失了,另外则是因为有些事物叫法变了,有些词语意思变了。
像“灯红酒绿”中的“绿酒”,就是因为酿酒技法的改变,现在已经见不到了。词义变化就更直观了,我们很多人都在见证着——奇葩这个词,原本是极尽褒扬之意,现在却充满了嘲讽。
这就是《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要讲述的东西。所谓移风易俗,有些风俗消亡了,但生命力强的词汇留下了。作者对这些词汇进行了一番考据,追根溯源,寻找它原来的本义。也许有些考据尚有商榷之处,但文中的掌故,确实让人增长了许多见识。
而且,这本书并不枯燥,一个词汇一篇文章,写得简单易懂,读起来轻松有趣。
夏日炎炎,学点冷知识也不错。我们挑几个书中讲解的词汇,大家了解一下。
“八拜之交”到底拜几拜
绿酒|天热来点冷知识!“八拜之交”到底拜几拜?“公主”称谓怎么来的】“八拜之交”是指有世交的两家子弟拜见对方家长时的礼节,异姓兄弟结拜时也称为“八拜之交”。
对古人而言,寻常的礼节也就是一拜而已,两拜已经属于非常隆重和尊敬的礼节,比如《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见齐王,再拜。”臣对君无非也就两拜。至于三拜、四拜,都属于极为特殊情况下的礼节,比如据《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在赵国为相,路过家乡,曾经看不起他的嫂嫂“蛇形匍状,四拜自跪而谢”,这是表示谢罪的加拜,并非常理。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辨析道:“自唐以下即有四拜。《大明会典》:‘四拜者,百官见东宫亲王之礼。见其父母亦行四拜礼。其余官长及亲戚朋友相见止行两拜礼。’是四拜唯于父母得行之。”
虽然古代没有八拜之礼,但“八拜”之礼的出处却真的是拜了八拜。
绿酒|天热来点冷知识!“八拜之交”到底拜几拜?“公主”称谓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插图《祭天地桃园结义》,明万历十九年(1591)。
宋人邵伯温所著《邵氏闻见录》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北宋重臣韩琦留守北京,国子博士李稷对他轻慢无礼。名相文彦博听说后,决定教训一下李稷。
文彦博担任北京守备后,按照礼节,李稷应当前来庆贺。等李稷来了,文彦博故意不出来接待,让他在客厅等了很久,这才穿着道袍出来接待。李稷行礼时,文彦博坐在那里,大剌剌地说:“你爹是我的门客,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只好如数拜了八拜。
绿酒|天热来点冷知识!“八拜之交”到底拜几拜?“公主”称谓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本来出于惩戒目的的“八拜”,流传到后世,竟然演变为“八拜之交”这句俗语,也算一桩趣事。至于异姓兄弟,其实也只是互相四拜,如同拜对方的父母,正如顾炎武所言“四拜唯于父母得行之”。比如《水浒传》第二十九回中描述施恩和武松结拜的场景:“当下饮过酒,施恩纳头便拜了四拜。武松连忙答礼,结为兄弟。”互相四拜,共八拜,这才是“八拜之交”的真正语源。
“公主”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公主”就是皇帝的女儿,尽人皆知,可是为什么称“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