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这一全球合作的展览来到上海,从树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共存互生


人与自然|这一全球合作的展览来到上海,从树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共存互生
文章插图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共同推出“树,树”展览日前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通过呈现30多位国内外艺术家的200多件艺术作品,通过绘画、摄影、影像、装置、手稿等不同形式,不仅强调“树”在地球发展及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看待人与树之间的共存互生。
卡地亚艺术基金会拥有36年历史,他们不仅将各类艺术家作品带至世界各地,还会将同一主题展览融入当地艺术视角之后带来全新的版本。“树,树”在2019年首展于巴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当时汇聚了多位艺术家、植物学家、哲学家,他们在各自的艺术创作或科学研究生涯中与“树”结成了强烈而紧密的纽带。
人与自然|这一全球合作的展览来到上海,从树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共存互生
文章插图
而此次在上海,“树,树”以全新面貌亮相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内容在巴黎展览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拓展,加入了中国艺术家黄永砅、胡柳、张恩利的作品。意大利建筑师斯坦法诺·博埃里及其上海团队也为展览带来了一件体验式装置作品,邀请观众体验他们以4万余棵树构建的新型城市——“柳州森林城市”的建筑模型。艺术评论家、展览策展人之一的费大为介绍,基于不同展陈空间,这次展览是一次对巴黎展览的再创造,而中国艺术家的加入也使本次展览更加贴近中国公众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需求。
人与自然|这一全球合作的展览来到上海,从树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共存互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展览策展人之一的龚彦表示此次展览代表了人类个体对树木乃至大自然的凝望,这种凝望中所寄托的情感与精神,贯穿了古今中外的绘画传统。此外,“树,树”二字也代表了展览自身的一段历史。该展览两年前在巴黎的版本是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历史上第二受欢迎的展览。对于此次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出,龚彦认为中国艺术家的加入使展览所传达的人类对自然的敬意蔓延到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的语境中。“展览讨论的不是简单地环保问题,而是如何与非人类物种共存,如何谦逊地认识并对待树木。”在她看来,“树,树”是一次以展览为语言的行动。
人与自然|这一全球合作的展览来到上海,从树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共存互生
文章插图
“树,树”展览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卡地亚艺术基金会的第四次合作,全球各地一起努力促成此次展览。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馆长、展览策展人埃尔维·尚戴斯表示,此次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是集体工作的结晶,而建立互信与默契是能够向中国公众展现创新项目的条件。埃尔维·尚戴斯认为“树,树”展览体现了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特性,即让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进行对话,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参展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认为树木能够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看来,树木如同图像和文字,能够描述这个世界。在他的笔下,树不仅描述风景,也是自己童年乃至人生的写照。法布里斯·伊贝尔分享了自己播种的树林,他表示这片自童年开始播种养成的树林滋养了他的成长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人与自然|这一全球合作的展览来到上海,从树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共存互生
文章插图
参展艺术家胡柳认为植物既有内在的生长驱动力,也塑造了所在城市的性格。在对竹林的刻画中,她融入了自己对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思考,使竹林进入现实的维度。而最新在疫情期间花费一年时间创作的作品《五柳》则蕴含了胡柳对四季轮转、光阴流变的感受。她希望观众能够通过作品,感受到树木作为活着的历史,保有的人类共同记忆。
人与自然|这一全球合作的展览来到上海,从树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共存互生
文章插图
走进展厅,观众可以跟随三条相互交织的叙事线索,在这个充满树木意象的森林中漫步:一来探索从林奈植物学到植物神经生物学等与树有关的科学知识;二来通过自然深思、梦幻移位与手工技艺,体验冥想美学;而第三条线索则是深入了解荒漠化和森林大火这些全球性浩劫。围绕这些线索,展览汇聚了速写、绘画、摄影、电影、模型和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特别收录参展了艺术家、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访谈实录与影像再现,调动观者的多重感官,开启一段全方位的视听之旅。展览期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卡地亚基金会将联合举办一系列包括放映、讲座和表演在内的特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