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亲王府|明金“长山之战”:皇太极围点打援战法的“开山之作”
所谓“围点打援” , 就是围住一个城池或是一个集中点的敌人 , 并且以此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并对其进行打击 , 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 同时不断消磨敌人的战斗意志 , 从而掌握战略全局的主动 。 这套战法一直以来都被兵家奉为经典 , 并且战争中屡试不爽 。
纵观中国历史 , 出现了不少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 , 例如李世民与王世充、窦建德之间奠定唐王朝一统天下基础的“洛阳虎牢之战” , 以及险些改变宋金战事格局、避免“靖康之耻”的“太原保卫战” , 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
文章图片
到了明末清初的辽东战场 , 也出现了一位极为善用围点打援战法的军事统帅 , 他便是后金政权的第二任大汗皇太极 , 后来也正是他改元称帝、正式建立清朝 , 同时还奠定了大清王朝定鼎中原、一统天下的基础 。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 , 就是皇太极实施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 。 在这其中的“长山之战” , 皇太极更是将围城、对峙、佯装、打援、攻坚、堵截充分结合 , 展现了其高超的军事素养与军事指挥才能 , 不仅全歼了前来救援大凌河城的明朝援军 , 更是让明朝在大凌河城中的守军彻底丧失希望 , 最终全部选择了投降 , 进而极大的改变了明金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 。
而这场让皇太极引以为傲的“长山之战” , 也就此成为了他在大战略格局下 , 成功实施围点打援战法的“开山之作” 。
文章图片
皇太极包围大凌河城 , 孙承宗一连三次救援全部铩羽而归 。
“己巳之变”后 , 帝师孙承宗重掌辽东帅印 , 然而与他在此前天启朝时期首次督师辽东相比 , 他的绝对权威开始受到了时任辽东巡抚的邱禾嘉的“挑衅” , 当年熊廷弼与王化贞在辽东战场上上演的“经抚不和”的一幕 , 在孙承宗与邱禾嘉之间再度上演 。 尤其是在大凌河守军撤军的问题上 , 邱禾嘉并没有完全按照孙承宗直接弃城、守军全部撤离的命令执行 , 从而贻误了最佳的战机 。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八月 , 皇太极兵贵神速 , 将尚未完全完成修好的大凌河城团团包围 , 祖大寿、何可纲等一众精英将领以及一万多关宁军主力被困城中 , “大凌河之战”就此打响 。
文章图片
此前 , 天命十一年(1626年)的“宁远之战” , 以及天聪元年(1627年)的“宁锦之战” , 后金军队都在攻城战中吃了大亏 。 而这一次皇太极在整体城防实力远不如宁远和锦州的大凌河城 , 却选择了围而不打 。 一来 , 是为了减少攻城时带来的伤亡损耗;二来 , 是为了逼迫祖大寿等人的突围以及等待明军前来救援 , 从而更好的发挥八旗铁骑的“野战”优势;三来 , 则是皇太极对于五次打败自己的祖大寿早已垂涎已久 , 非常迫切的希望将其招致麾下 。
对于此 , 皇太极总结为:
“攻城恐士卒被伤 , 不若掘壕筑墙以围之 。 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于计为便 。 ”
文章图片
于是 , 皇太极下令 , 在大凌河城外环城挖了四道深沟 , 并且还命人筑起了一道一丈多高的土墙 , 八旗主力也分四个方向扎营部署 , 就此将整个大凌河城像铁桶一般团团包围 。 起初 , 还有包括多尔衮在内部分将领没有听从皇太极的命令选择主动出击 , 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 随后皇太极重申军令 , 算是彻底稳固住了防线 。 与此同时 , 他还命人攻下了大凌河城外的墩台 , 加紧对大凌河城的包围 , 并且在锦州与大凌河城之间的要道上部署重兵 , 由他亲自指挥 , 准备截击前来救援的明军 。
面对后金军队如此严密的围困 , 身经百战的祖大寿、何可纲以及一向骁勇善战的关宁军也对此无能为力 , 一连组织的三次突围 , 全部被打回 , 城中也就此陷入了缺粮少薪的境地 。
- 雨中说历史|有1件“镇宅之宝”连嘉庆都不敢动,至今还在恭王府,和珅被抄家
- 雍亲王府|看似权势显赫的“皇二代”,却经历了“福小德薄”的一生,豪格
- 和珅|中国第一豪宅\恭王府\,一颗原木价值27个亿,世界首富也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