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论语》中的“货殖”是什么意思?

《货殖列传》的殖就是升值的意思 。 货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孔子的《论语》:“子曰:回也其庶乎 , 屡空 , 赐不受命 , 而货殖焉 , 臆则屡中 。 ” , 这句话翻译起来就是:弟子颜回虽然学问高深 , 日子却过得很贫穷 , 而弟子端木赐不接受所谓的命运 , 他去做生意 , 自己判断行情 , 屡屡得手挣钱 。
【爱历史】《论语》中的“货殖”是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
在文章的开头 , 司马迁就引用了老子的言论:“天下大治达到极致的时候 , 虽然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 , 鸡鸣狗吠之声互相听得到 , 而各国人民却都以自家的饮食最甘美 , 自己的服装最漂亮 , 安于乡里的习俗 , 喜爱自己所事行业 , 直至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 ” , 然而 , 司马迁马上就否定了这种理想状态 ,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证明这种闭塞的社会状态等于堵塞人民的耳目 , 是行不通的 。
自从夏朝以来 , 人们已经习惯了去追求名利以及极致的享受 , 这不是用言论所能改变的事实 。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 , 其次是因势利导 , 再者是教诲他们、整顿他们 , 最下策是跟他们相争 。
接着 , 文章分别介绍了崤山以西、崤山以东、江南、龙门、碣石山以北地区等各地物产分布的大致情况 。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 各地人民根据各地物产从事相关的生产 , 而商人则从事贸易 , 促进货物流通 。 人们各自努力经营自己的本业 , 这是一种自发的自然行为 , 就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那样 , 符合社会规律而得以自然发展 。
《周书》里说:“农民不种田 , 粮食就会缺乏;工匠不做工生产 , 器具就会缺少;商人不做买卖 , 吃的、用的和钱财这三种宝物就会隔绝不通;虞人不开发山泽 , 资源就会短缺 , 资源匮乏了 , 山泽就不能进一步开发了 。 ” , 文章论述了社会分工各自的重要性 。
【爱历史】《论语》中的“货殖”是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
文章接着举了齐国作为例子 , 姜太公原来被分封在盐碱地居多、人口稀少的营丘 , 但是他通过发展商业使齐国迅速富强起来 , 成为东方强国 。 之后虽然齐国中途衰弱 , 但是到了齐桓公时期 , 管仲继续执行姜太公的商业路线 , 让齐国重新富强起来 , 还一直延续到威王、宣王的时代 。
文章引出“仓廪实而知礼节 , 衣食足而知荣辱 。 ”来说明物质的丰富对社会文明的重要性 。 随后 , 文章引出了那句至理名言“天下熙熙 ,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 皆为利往 。 ” , 司马迁将人性剖析得真透彻 。 所以 , 那些君王、诸侯、大夫尚且担心自己担心自己会贫穷 , 何况那些普通百姓呢!
文章接着举了越国的例子 , 越王勾践战败后 , 他重用范蠡、计然来辅佐自己 。 其中计然给勾践阐述到:打仗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 做生意要提前了解货物的供求 。 干旱的时候 , 就提前准备船以防备洪涝的时候;洪涝的时候 , 就开始准备车以防备干旱的时候 。 粮食的售价如果每斗低于20钱 , 那么农民就会受损 , 他们积极性就会被打击 , 那么田地就会荒芜;如果每斗高于90钱 , 那么商人就会受损 , 他们积极性就降低 , 不利于钱财流通 , 所以粮价要控制在30到80钱之间 , 这样才符合各方的利益 。
货物买卖 , 那些容易腐败的货物不要久藏 , 切记不要冒险囤居以追求高价 。 商品价格会随着供需关系自动调整 , 商品贵到极点了 , 就会回落到贱价 , 反之也是 。 所以要在货物贵到极点时 , 要及时出手 , 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 , 要及时买入 , 视同珠宝 。 越王采用了计然的策略治理越国 , 越国逐渐变得富强 , 最终灭掉了吴国 。
范蠡离开越国后 , 他采用了计然的策略 , 改名换姓到了四通八达的陶邑这个地方做起了生意 。 他囤积居奇 , 随机应变 , 与时逐利 , 在19年内三次赚到了千金的财富 , 但是两次都将这些财富分给了贫困的亲戚朋友 , 真正做到了富有了就去做仁德之事 。 范蠡的子孙后代继承了他的事业 , 最终家族拥有了巨万家财 。
紧接着文章又举了孔子的弟子子贡、东周的白圭、猗顿、乌氏县的倮、巴郡的寡妇清这些成功的商人 , 他们通过精明的经商头脑名扬至今 。
【爱历史】《论语》中的“货殖”是什么意思?】接着 , 文章分别详细介绍了汉朝各地物产分布以及民风民俗的大致情况 。
司马迁接着举了各行各业的人民劳心劳心 , 绞尽脑汁无非也是为了碎银几两 , 比如军人、村里为非作歹的青少年、赵国、郑国的女子、医生方士及各种靠技艺谋生的人、官府吏士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