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摆脱固化思维的陷阱,突破自己的成长的边界

大多数教育者和家长一直坚信“出名要趁早”,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各种兴趣爱好,比如钢琴、小提琴、舞蹈等,并且通过逼迫孩子进行专业化练习,希望能够让孩子走向成功,但这样做真的能够成功吗?但我们会发现真正的精英和专业人士,大部分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在各个领域摸爬滚打之后,再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通过努力和坚持,才走向成功,就像我们常听到的“干掉你的可能不是同行,而是跨界”不也是变相说明了这一点嘛!而且过早从事专业训练,很多人反而成为了二流角色,甚至早早离开了一直为之奋斗的行业。
思维|摆脱固化思维的陷阱,突破自己的成长的边界
文章插图
最近看的大卫·爱泼斯坦写的《成长的边界》就是以此为切入点,告诉我们再也不要相信“赢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年轻的时候,就要让他多加尝试,才有可能找到真正自己喜欢的事业,才能真正的成功。同时还告诉我们“过度专业化”的弊端,总结了“先涉猎后钻研、多方尝试、横向类比思考、坚持自我发现”的成长理念,帮助我们实现跨界成长。
思维|摆脱固化思维的陷阱,突破自己的成长的边界
文章插图
01|需要提防“过度专业化”,使得自己进入思维的陷阱孔子说过“君子不器”,何为“君子不器“?就是说人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方面。在生活中或者职场中,我们总是会讲“什么都会”等同于“啥也不行”,意思就是你涉猎广,肯定都是半桶水,只有做事专精的才能够做专业,其实这时,我们就已经掉入了“过度专业化”的陷阱。
思维|摆脱固化思维的陷阱,突破自己的成长的边界】当在某个专业垂直钻研,确实能够成功,但每个人对“专精尖”认知都有偏差呢?以淘金做例子,如果告诉你在3尺大小的范围内,往下挖会有黄金,很多人会拿着铲子、铁镐等去进行挖掘,随着挖掘的深度逐渐变深,你会发现挖得越深,你的局限就越大,很多时候甚至没有办法施展能力,导致我们无法继续深入,最后只能无奈放弃。
思维|摆脱固化思维的陷阱,突破自己的成长的边界
文章插图
在书中,作者提到在国际象棋领域,是需要通过大量专业化的精确练习,才能培养出大师的直觉。同样,在其他行业也强调刻意练习、“重复”的重要性。比如,高尔夫球手和外科医生,通过反复地练习同一个步骤,形成肌肉记忆,使自己的技艺高超。这样的做法,对于熟能生巧型的固定操作来讲非常有用。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能通过固定动作就能够解决,所以一定要警惕熟练的操作并不代表成熟的思维,反而会让我们走入认知的死胡同。就比如,坚持一万小时的写作就一定能写出一本好书吗?
刻意练习会扼杀了后续转变的动力,在体育运动员身上表现最明显,运动员取得事业的辉煌,那一定是因为刻意练习的结果,但也有很多运动员退役后非常落魄,因为他们在行业里久了,已经习惯这样的工作方式,当没有满意的工作时,会陷入漫长的等待,也没有从事新的行业的动力。其实凭借运动员曾经的毅力,如果转行去做别的事业,其实也是能够有所成就的,但因为运动员前期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刻意练习,有了太多的沉没成本,这给他们转行也带去了极大的阻力。
所以说“过度专业化”其实也并非什么好事,有的时候,我们不妨在某一个特定领域中去尝试不同的挑战,坚持“把一只脚踏进另外一个世界”。
思维|摆脱固化思维的陷阱,突破自己的成长的边界
文章插图
02|跳出固化思维,发掘自身可能性我们不妨让自己成为通才,有勇气跳出熟知领域、探索未知,不断拓宽能力边界。书中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其中2点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学会用“外部视角”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跳出经验外,在新的环境里进行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很难通过单一类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熟悉环境中选择的类比,自然没有办法帮助我们摆脱“内部视角”的自然冲动。比如说村庄发生火灾,而且没有安消防设施的情况下,村民们都到附近的湖里打水灭火,结果大家费力地跑来跑去,火情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这时候,消防队员给村民出了个招,让他们端着水围绕起火的建筑物围成一圈,向着火点泼水,一下子就将其扑灭了。其实消防队员的方案对于村民来说就是一种“外部视角”,让我们更容易看透问题的本质,找到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