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宝训体史书:从殷商到唐宋,记录着怎样的历代帝王往事?

宝训体史书的发展经历了千年的历程 , 从《尚书》记录商周王朝统治者的训诰 , 到《贞观政要》辑录唐太宗与群臣探讨治国的方略 , 最终在宋仁宗时期真正出现官修的宝训体史书——《三朝宝训》 。
从宋仁宗为宋太祖、太宗、真宗三位皇帝修纂《宝训》开始一直到宋宁宗 , 宋代官方为每一位皇帝都编修了《宝训》 , 而此后宝训体史书成为历代王朝必修的官修史书之一 , 元代通议大夫在奉旨编修《世祖实录》的基础上辑录六卷《圣训》;明代宝训体史书发展到繁荣时期 , 不仅形成了后任皇帝为前任皇帝编修宝训的传统 , 还形成了一套合理且规范的修纂制度
【爱历史】宝训体史书:从殷商到唐宋,记录着怎样的历代帝王往事?
文章图片
宝训体史书的起源与发展
一明代以前宝训体史书的发展历程
宝训体史书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秦时期 , 《尚书》开始记录殷周统治者的训诰 , 成为史官记录君王言论的滥觞;第二个阶段是唐代 , 《贞观政要》记录唐太宗与臣子的问答 , 成为弘扬唐太宗嘉言善谟的经典之作而被后世历代君主所推崇 , 其按照内容分类的编排体例也被后世借鉴;第三个阶段是宋代 , 《三朝宝训》记录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皇帝的训谟 , 宝训体史书正式确立 。
1宝训体史书的滥觞
宝训体史书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 当时就有史官根据职责分类记载君主的言与行 。 三篇中成王封侯的诰令除此之外还有15条 , 而整部《尚书》中的“典、谟、誓、训、诰、命”记载了在不同场合下君王贵族的文诰或命令 , 因此 , 《尚书》成为后世史官记载和编修皇帝言论的依据和发端 , 被认为是“此类书的滥觞” , “语录类档案文献的起源”和“真正的御制文献的开端” 。
2宝训体史书的奠基
宝训体史书奠基于唐代 , 《贞观政要》是由吴兢编修的一部重要的政论性史书 , 全书分有十卷 , 共计四十篇 , 编修内容以唐太宗与大臣房玄龄、褚遂良、魏征等关于治国、修身的对话言论为主 , 辅之以太宗的诏书 , 将贞观二十三年间皇帝与大臣的问答和太宗的感慨等记录在册 , 来弘扬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个人修养 。
《贞观政要》整部书的编排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 , 而是将唐太宗的言论划分为“君道”“任贤”“纳谏”“教戒太子诸王”“俭约”“慎终”等四十个类别 , 不同的类别分别讨论为君之道、求言纳谏、任贤任能、崇尚儒学、躬行节俭、以民为本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内容 。
每个类别的编修顺序均以时间先后来编排 , 只记年而未记日月 , 且每个类别都重新按照时间来安排 。 《贞观政要》的篇幅并不大 , 但是在修成之后成为列朝学习的必备书目 , 唐宪宗、唐文宗、唐宣宗等皇帝都不断研读此书 , 视为珍宝 , 并书于屏风之上随时阅读 。
【爱历史】宝训体史书:从殷商到唐宋,记录着怎样的历代帝王往事?
文章图片
二明代宝训体史书的发展
宋代正式编修皇帝宝训之后 , 宝训体史书得到后世的认可而不断发展 , 官方编修皇帝言论成为定式:元代继承了宋代为皇帝修纂宝训的传统 , 开始为元世祖编修圣训 , 《元世祖圣训》是由王恽于元贞元年(1295)奉旨从《元世祖实录》中辑录而成的 , “加通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 , 奉旨纂修《世祖实录》 , 因集《圣训》六卷上之 。 ”
由于元代《实录》的亡佚 , 无法了解《圣训》的具体内容 , 只能从《元史》和《元代奏议集录》略知作者和卷数 , 其他内容无法知晓 , 王恽在《进呈表》中有关于《元世祖圣训》的卷数介绍 。
1分类编载
门目大同小异 , 皆以《贞观政要》为式云 。 全书共有四十卷 , 共分为十个次序:《洪武宝训》《永乐宝训》《洪熙宝训》《宣德宝训》《正统宝训》《成化宝训》《弘治宝训》《正德宝训》《嘉靖宝训》《隆庆宝训》 , 因此 , 这十部《宝训》内容完整、保存完好 , 后三部宝训没有得到史官很好的核阅 , 再加上被清人焚毁 , 因此后三部《宝训》佚失严重 。
从整体来看 , 明代发展到官修宝训体史书的繁荣时期 , 形成了成熟且合理的修纂制度 , 修纂内容完备且保存完好 , 除崇祯皇帝外 , 明朝每一位皇帝都有官方组织的编修班子为其编修宝训 , 明代修成的十五部《宝训》 , 是研究明代皇帝思想言论的重要史料 。
2官修宝训体史书消亡
事实上 , 随着清朝不断面临内忧外患 , 官方已经无力为光绪和宣统二帝编修《圣训》 , 最终官修宝训体史书也随之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