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宝训体史书:从殷商到唐宋,记录着怎样的历代帝王往事?( 二 )


宝训体史书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 , 以“典、谟、誓、训、诰、命”的形式记载下来 , 唐代《贞观政要》是宝训体史书发展的新阶段 , 奠定了将君主言论编修为史书的基础 , 宝训体史书的真正确立是在宋代 。
宋代到宁宗为止 , 为每一位皇帝都修有《宝训》 , 元代继承宋代为皇帝修纂宝训的传统 , 修有《圣训》 , 明清时期 , 宝训体史书逐渐进入繁荣和成熟期 , 《宝训》的内容丰富而繁盛 , 修纂制度逐渐合理规范 。
【爱历史】宝训体史书:从殷商到唐宋,记录着怎样的历代帝王往事?
文章图片
明代《宝训》的修纂制度
明代列朝《宝训》是继任皇帝为宣扬前任皇帝圣谟嘉言 , 以传之于后世并供子孙学习遵循的典范 。 皇帝下令修纂是《宝训》的开始 , 翰林院下设置的史馆是《宝训》的修纂机构 , 负责修《宝训》的史官按照不同的职责而各司其职 , 以求共同完成《宝训》的编修 。
明代《宝训》修成后有盛大而庄重的进呈大典 , 在仪式结束之后 , 皇帝会宴请史官 , 并赏赐和擢升相关修纂人员 , 《宝训》藏于专门的存放机构皇史宬中 。 明代《宝训》在修纂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 形成一个相对合理且规范的修纂制度 。
一、明代《宝训》的修纂机构及修纂人员
明代《宝训》的修纂机构是翰林院隶属之下的史馆 , 自设立史馆后 , 各种官方的修史任务不断 , 由修纂人员即史官负责编修 , 在明代不同时期 , 修纂人员的官职、官品、人数都不尽相同 , 但史官负责专修史书的任务一直不变 , 当史官修书任务完成后 , 皇帝会对史官进行经济上的赏赐和职位上的擢升 。
【爱历史】宝训体史书:从殷商到唐宋,记录着怎样的历代帝王往事?】1明代《宝训》的修纂机构
明代的修史机构是翰林院设置下的史馆 , 早在吴元年(1367)时 , 朱元璋便承袭元代旧制 , 设立翰林国史院和编修官 , “国初循元之旧 , 翰林有国史院 。 ”
《明太祖实录》记载最初设置翰林院的时间是吴元年(1367)五月己亥 , “(五月)己亥 , 初置翰林院 。 ”
因此 , 国史翰林院的设立时间为朱元璋称吴王之后 , 吴元年成为明代设置修纂机构以供官方修史的开始 。
洪武二年(1369) , 明太祖成立史局 , 下诏参考《经世大典》等书来编修《元史》 , 命李善长为监修官 , 宋濂、王祎为总裁官 , 并设立纂修官 。
【爱历史】宝训体史书:从殷商到唐宋,记录着怎样的历代帝王往事?
文章图片
2明代《宝训》的修纂人员
明代的史官最早在吴元年(1367)设立 , 时为翰林院国史院编修官 。 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规定了编修官的官品和人数 。
洪武二年(1369) , 太祖定翰林院官员官品:学士为正三品、修撰为正六品、待制为从五品、典籍为从八品 。
洪武十四年(1381) ,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编修官一职 , 定翰林院学士为正五品 , 革除典簿设检讨 , 将修撰、编修、检讨为专职史官 , 并隶属于翰林院 , 规定了史官的人数 , 此后明代的修史活动便由翰林院所掌握数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