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簿|【探访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三件“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遗物,与一本留言簿

央广网北京7月9日消息(采访人员王晶)在军事博物馆内展柜前,12岁的涵涵站在一块巴掌大小的血衣残片前,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随着年龄的增长,涵涵对“英雄”这个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她明白,流血意味着牺牲,课本里文字构筑成的记忆底片,照进了现实。
孩子满脸崇拜,一旁的涵涵妈妈说道:“这才是最该带孩子来的地方。”
这几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在党的旗帜下前进——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正在举办,680多件文物首次公开亮相,其中“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实物、遗物也首次公开展出。
1580余件文物静静地躺在展馆内,没有任何修饰和标语。它们不能“说话”,却能让很多人对英雄有更深入的了解。这里总是聚集着许多参观者,他们在烈士的遗物前,凝望、沉思,反复咀嚼那份纯粹而又复杂的情感。
留言簿|【探访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三件“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遗物,与一本留言簿
文章插图
从新疆军区某边防团运来的喀喇昆仑山石上刻有“大好河山 寸土不让”的红色誓言,观众参观时可在石上自行临写这八个大字。当临写达到一定数量后,军事博物馆还会将山石运回戍边一线,以此方式告诉身处边防一线的戍边官兵,人民与他们共卫河山(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留言簿|【探访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三件“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遗物,与一本留言簿
文章插图
卫国戍边一等功获得者肖思远执行任务牺牲时被撕破的棉衣(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被撕碎的棉衣袖子
看到戍边英雄们曾使用过的物品,让人的回忆一下子涌了上来。
在整个展区第六单元处,有一件看起来很普通的棉衣,静静躺在展柜中,军绿色,还带着些汗渍,被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但透过玻璃窗,再仔细看,却外露着白色的棉絮。这是明显经过激烈斗争时撕扯后留下的痕迹。
这件棉衣引来很多人驻足,他属于24岁的烈士肖思远。
环顾展区周围,右后方的三块“大好河山 寸土不让”的石碑,将人的记忆拉回2020年6月,发生在加勒万河谷里的那场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摄像取证的肖思远也冲到前沿投入战斗。发现还有战友被围攻,肖思远再次冲向前去,拼死营救战友,用身体为战友遮挡石块、棍棒的攻击。
肖思远牺牲时,棉衣右边半条袖子被齐齐撕下。
2021年6月,肖思远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留言簿|【探访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三件“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遗物,与一本留言簿
文章插图
展区全貌(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展区现场,发生冲突的视频资料反复播放,“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参观者被这震撼的声音和影像吸引,很多人走过来,似乎达成默契,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心里在默默告慰英雄。而就在前几天,这里还迎来一位特殊的中年游客,他在人民军队不同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展板前,看了一遍又一遍。
他掏出儿子的照片,与每一件展品合影,但一句话也没有说,眼里含着泪。
他是肖思远的父亲肖胜松。
临行前,肖胜松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为我儿子骄傲,军人有军人的职责,思远我想你。”
留言簿|【探访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三件“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遗物,与一本留言簿
文章插图
王焯冉的第四份入党申请书(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留言簿|【探访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三件“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遗物,与一本留言簿
文章插图
王焯冉的入党申请书(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5份入党申请书
和肖思远一同牺牲的王焯冉,也来自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在不满4年的军旅生涯中,王焯冉先后递交了5份入党申请书。
近日,他的第四份入党申请书也被博物馆展出,一张信封纸上承载着这位战士的真实、真挚的情感。
采访人员看到,生前的王焯冉在入党申请书这样写道:“来到了部队,慢慢地学习,慢慢地了解,我才知道作为一名党员,没有想像(象)的那么简单,党员更多的似乎要牺牲、奉献,舍小我成就大我……当有任务有困难的时候,首先站出来的是党员。”
留言簿|【探访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三件“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遗物,与一本留言簿】在参观者看来,字里行间、一字一顿,都体现着这位“95后”战士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作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深刻理解。
他也是这样做的。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如今,在王焯冉入党申请书右侧,摆放着他此前的请战书,他彼时写下的“我愿站在排头”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