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试析介子推与春秋时期晋国忠德传统( 二 )


【爱历史】试析介子推与春秋时期晋国忠德传统
文章图片
当然 , 介子推的忠德堪为晋国忠德之典范 , 所以才会倍加推崇 , 晋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之一就是骊姬之祸 , 在太子申经受加害 , 自缢身亡后 , 晋国的公子们的安全不再被保障 , 人心惶惶之下 , 众人四下奔逃 。
分析春秋时期的道德要求 , 在君主流亡时 , 臣下应该跟随 , 这就是“君亡臣从” , 这一点 , 与《左传》中记载的介子推“不言禄”一事中提到的晋公赏赐“从亡者”相符 。 介子推确实是晋公重耳的“从亡者” 。
不过 , 晋公好养士 , 与他一起逃亡的贤士有五人 , 都是他十七岁时就开始追随的 , 不过这五人中没有介子推 , 介子推当时处在另外跟随的“不知名数十人”之中 。
虽然“君亡臣从”是当时的普遍道德要求 , 但是在春秋时期的逃亡通常意味着缺衣少食 , 凶险路途 , 当然还有政治迫害 , 从如此艰苦的客观条件分析 , 在春秋时期能做到“君亡臣从”的 , 必须要有视死如归的忠心 。
【爱历史】试析介子推与春秋时期晋国忠德传统
文章图片
比如五位贤士中就有人因为追随重耳导致他的父亲受到迫害身亡 , 虽然 , 在一概史籍中都没有具体提到介子推的家人好友是否因为他追随重耳而被迫害 , 但是根据“令国中诸从重耳亡者与期 , 期尽不到者尽灭其家”一言中描述的景象来看 , 应该也未幸免 。 这一点也可以与介子推后来只与母亲生活结合推测 。
关于介子推割股食君一事 , 《韩诗》、《东周列国志》中都有记述 。 《吕氏春秋》和《左传》中对介子推的言行都多有赞美之词 。
在重耳要赏赐追随他的人时 , 介子推“不受禄” , 他对晋公说你回到晋国是因为你身负天命 , 与臣属们没有关系 , 这功劳是上天的 , 不是臣属的 , 臣属贪赏实际上是贪图上天的功劳 , 这比偷人钱财还要可耻 。
【爱历史】试析介子推与春秋时期晋国忠德传统
文章图片
因此《吕氏春秋》赞颂介子推“反国有万乘 , 而介子推去之 , 无以有之也 。 ”实际上 , 介子推这种行为世人很难理解 , 包括他的母亲 , 但是介子推坚定自己的想法 , 又通过“龙蛇歌”来表达自己的观念 , 这种坚定其实也体现在介子推的各种结局的讨论中 。
有的史籍认为介子推是隐居 , 有的认为介子推誓不出山而焚死 , 有的则认为割股食君时 , 晋公并未接受 , 介子推一怒而去 , 不管是哪一种结局 , 介子推忠诚 , 坚守的品格始终如一 , 后世无论怎样发展延续这个故事人物 , 也都不愿违背这一中心闪光点 。
那么介子推的忠德的理解也应该多层次看待 , 首先 , 在一切人的道德评价中 , 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是“是否正当” 。
【爱历史】试析介子推与春秋时期晋国忠德传统
文章图片
进一步解释就是 , 对介子推行为的正当性的判别 , 不应该出自于他的行为是否带来实际结果 , 而是应该考虑介子推的行为是否符合当时的普遍道德要求 , 是否代表了绝对的义务性质 。
在要求“君亡臣从”的春秋时期 , 介子推随主奔逃是符合当时道德观念的 , 在晋公受饿时 , 介子推割股食君的行为是基于当时道德要求基准上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表达 。
【爱历史】试析介子推与春秋时期晋国忠德传统】在之后的介子推“不受禄”一事中也能看出 , “割股食君”的付出与“受禄”的得到之间并没有构成因果关系 , 也就是说 , 介子推的行为并不是出自于对君上的奉承 , 而是真正个人高等价值观念的表达 。
【爱历史】试析介子推与春秋时期晋国忠德传统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