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2020年7月16日,在宁夏中卫市香山乡硒砂瓜万亩示范基地,瓜农将采收的西瓜装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采访人员杨植森摄
我们都知道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爱国诗篇,但其实,他也有热爱生活的一面:
西瓜吟
南宋 文天祥
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
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
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长安清富说邵平,争如汉朝作公卿。
“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这个“切西瓜”的动作真豪爽,西瓜就得这么吃;“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莫非他吃到的不仅有红瓤西瓜,还有黄瓤西瓜?而这西瓜的口感也真是令人击节叫好:“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高架金茎照水寒,累累小摘便堆盘
说完西瓜,我们说葡萄。跟西瓜一样,葡萄也是盛夏的果实,也是地地道道的外来物种。
其实,中国本土也有类似葡萄的物种。还是《诗经·豳风·七月》,其中有一句“六月食郁及薁”,“郁”是郁李,“薁”是一种野葡萄。不过,据说这种葡萄小而酸涩,并没有成为人们广泛食用的品种。
我们这里要说的葡萄,原产地中海、黑海、里海一带。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葡萄被带入中国。葡萄,在古代也常写做“蒲陶”“蒲桃”,这个名称应该是音译过来的。
文章插图
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镇隆坝村龙磊屯的毛葡萄示范基地,村民在管护葡萄(2019年7月24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陆波岸摄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出西域回到长安后,向汉武帝报告,“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可见,当时的西域诸国,已经普遍栽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
而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栽种葡萄和酿酒,更早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希腊一带。也许是亚历山大东征等历史事件,让这个物种在亚欧大陆上更为广泛地散播。
从张骞的“西域报告”中,我们还可以获得一个重要的信息:在古代,葡萄的酿酒功用,也许还在食用功能之上。这其实也是由葡萄的生物特性决定的,这种水果太柔嫩多汁了,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法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而酿酒后就可以。
直到唐朝,我们十分熟悉的王翰《凉州词》中依然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地处河西走廊,当时,上好的葡萄和美酒,也大多产自中国的西部地区。
文章插图
2015年1月25日,游客在甘肃省高台县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品尝葡萄酒。新华社采访人员范培珅摄
所以,在那个年代,能够享受“葡萄自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葡萄
唐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张十一名张署,他是韩愈的好朋友,两人有很多唱和。单单这张十一的旅舍周边景致,韩愈就写过不少诗歌。我曾在《芒种诗话》中讲到韩愈的《榴花》,也是《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之一。
这一次,韩愈咏的是一株葡萄。“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葡萄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它的茎干看上去十分枯槁,外皮龟裂剥落,令人难以想象,它的果实居然是如此玲珑剔透。张十一庭院里的这株葡萄,应该已经栽种多年,枝枝蔓蔓,东倒西歪。
看到此景,韩愈给张十一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马乳”,不就是著名的马奶子葡萄嘛。张十一呀,你要想收获满筐满盘的马奶子葡萄,就要不辞辛劳,给你的葡萄多搭一些竹架,让这些龙须般的藤蔓有地方可攀缘。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盛夏时节,坐在清凉的葡萄架下,品尝美味的葡萄了。
文章插图
5月23日,游客在青岛市即墨区上泊村暖棚葡萄种植户的大棚里品尝葡萄。新华社发(梁孝鹏摄)
辛弃疾也写过葡萄:
赋葡萄
宋 辛弃疾
高架金茎照水寒,累累小摘便堆盘。
喜君不酿凉州酒,来救衰翁舌本干。
所谓“凉州酒”,就是王翰《凉州词》中所说的葡萄美酒。辛弃疾是一位好酒之徒,但他也经常在诗词中写到,因为好酒,经常口干舌燥。所以,十分难得地,他没有期盼主人拿着葡萄去酿酒,而是直接吃上了“累累小摘便堆盘”的葡萄,认为这样可以“来救衰翁舌本干”。小暑盛夏,我们看到活脱脱吃货一枚。
- 正定|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公布 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入选
- 专家们|殷墟大墓曾出土一个鼍鼓,古人制鼓为何不去甲片,让人至今想不通
- 国字山|江西樟树国字山战国墓葬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 考古学|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呈四大特点
- 石器时代|首次确认!金沙江岩画是东亚最古老旧石器时代彩绘岩画
-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20个项目入围
- 黄丕烈|99岁版本目录学家,一辈子“泡”在图书馆,被誉为“古籍活字典”
- 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公布
- 古庙|俗语“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何意?老祖宗解人性
- 齐刀币|山东淄博 战国时期稷下学宫遗址考古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