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绿色铺就小康底色

小康全面不全面 , 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 。 在鱼米之乡江苏 , 长江流淌出河网密布、孕育着繁华兴盛 。 作为经济大省 , 江苏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 共抓大保护 , 不搞大开发 , 以此为牵引 , 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 让绿色成为全面小康的底色 。
生态修复——
厂房变绿廊 包袱成财富
“观音阁下月泉轩 , 沟深水浅白鹭闲 。 道尽幕燕大美景 , 风景独好故园田 。 ”漫步在宽阔的江堤 , 望着旖旎的风光 , 家住南京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的68岁居民张志强有感而发 , 写下了这首打油诗 。 在他眼里 , 幕燕滨江风貌区具有无穷的魅力 。
长江南京段全长97公里 , 干流岸线约190公里 , 占全省的近1/4 。 其中 , 栖霞段拥有南京最长岸线 , 过去曾是传统矿产与化工企业集聚区 。 近年来 , 栖霞区累计关停搬迁600多家落后产能企业 , 减少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及长江水源的污染 。 同时 , 对企业关停搬迁后的场地进行整治、修复 , 打造绿色生态环境长廊 。 近3年来 , 全区累计新增沿江造林2080亩、复绿2060亩、修复湿地210亩 , 为市民休闲提供了好去处 。
南京市发改委(市长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 通过持续治理 , 长江栖霞段生产岸线比重不断下降、生态岸线及生活岸线比重逐年提升 , 生态包袱成为绿色财富;长江河西段 , 时常出现生态“活指标”江豚 , 成为市民感受绿色生态发展成果的体验地 。
还江于民 , 也是还绿于民 。 行走在江苏的长江两岸 , 既有生态修复 , 也有空间留白 。
每逢周末 , 常有靖江市居民及周边地区游客来到长江边的牧城生态园 , 赏大江美景 , 游芦苇湿地 , 在天然氧吧中尽情体味这座滨江城市的生态魅力 。
【人民日报海外版|绿色铺就小康底色】 生态富民——
以前卖河鲜 如今卖体验
“以前村民养殖螃蟹都住在湖面上 , 杂草多 , 垃圾也多 。 现在搬迁后水质环境变好了 , 更容易出精品蟹 。 ”站在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东山)东大圩标准池塘边 , 东山镇新潦村村民宋永康坦言 , 生态环境好转 , 他从螃蟹身上赚到的钞票也将更多 。
几年前 , 宋永康在太湖东山附近承包了150亩蟹塘 。 2018年 , 当地启动生态涵养发展整治 , 蟹农统一搬至东大圩进行内塘养殖 。
环境改善了 , 收入未减少 , 客户也没断 。 宋永康如今管理着6个标准化塘口共216亩蟹塘 , 他在塘内种植水草、保持活水流动 。 由于养护得当 , 螃蟹产量、品质较以往都有提升 , “老主顾”早早来预订今年的螃蟹 。
为保护太湖 , 东山镇1900多亩太湖西交咀滩涂整治、1.58万亩太湖围网拆除、1万亩东西大圩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3.3万亩传统养殖池塘退养改造 。 所涉3000户渔民中 , 约2000户需转产转业 , 能人毕竟是少数 , 大多数人怎么样?
闲不下来的老渔民宋健林在镇上的水产公司当上了产业工人 , 除草、喂料、运输 。 “过去搞养殖有赚有赔 , 如今旱涝保收收入稳定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转产后每户获得50万元左右补偿 , 加上打工收入每年七八万元 , 生活足够开销 。
年轻些的渔民转产后 , 也享受到生态向好、产业链拉长带来的红利 。 有的依托山水资源带来的旅游优势开起了饭店、办起了民宿 , 有的则从事本地特产枇杷和碧螺春茶叶的种植、采摘和销售 , 收入也很可观 。
生态保护——
产业提上去 污染降下来
张家港南丰镇居民马慧娴每次路过江南智能装备产业园 , 都朝里瞅瞅:土地平整了 , 厂区新盖了……她的心情也从不舍变成期盼 。
以前 , 这里是东沙化工园 , 距离长江仅4公里 。 2013年9月 , 张家港启动园区关停转型 。 “我工作多年的信一化工是头一个响应关停的 , 后来我转岗去的鼎顺化工是最后一批关停的 。 ”马慧娴经历了东沙化工园转型的全过程 。 2017年底 , 有37家化工企业的东沙化工园整建制关停 。 关停后 , 每年减排化学污染物5300多吨 , 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腾出的土地近3000亩 , 转型升级为江南智能装备产业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