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妈妈学课堂|宝宝躲猫猫只藏脑袋不藏脚?背后藏着你所不知道的儿童心理学
要说世界上最能逗笑小婴儿的游戏 , 那大概就是——
Peeka-Peeka-Boo!
いないいない!
coucou!
????!
hranaschovávanou!
躲猫猫!
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理学研究系人类进化论研究室的岛田将喜表示 , 古往今来 , 无论是中国的还是日本、欧洲等世界其他地区的孩子们都喜欢玩躲猫猫游戏 。
文章图片
在英国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 , 专家对英国全国上下超过300对父母进行了调查 , 结果发现 , 在5种不同的小游戏里面(撕纸游戏、''不是帽子''游戏 , 不是''猫''游戏 , 毛巾塞进嘴巴 , 躲猫猫) , 验证了躲猫猫是最能逗笑婴儿的游戏:70%的婴儿会被躲猫猫这种传统又古老的游戏逗笑!
躲猫猫(peekaboo) , 属于捉迷藏(hideandseek)游戏的一种 , 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 , 躲猫猫更为温和 , 它并不像捉迷藏一样有着紧张刺激的躲藏、寻找、追逐的过程 。
躲猫猫的游戏仅仅需要小宝宝们或爸爸妈妈将身体的某个部分(比如脸)躲起来 , 再突然露出来/跳出来 , 就能让小宝宝们兴奋地发出''咯咯''的爽朗笑声 。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到底躲猫猫(PeekaBoo)有什么神奇的魔力 , 能够成为一举夺魁的逗娃绝招呢?
那么今天 , 就让北辰妈就来讲讲关于''躲猫猫''背后的儿童心理学 。
一、为何''躲猫猫''逗笑宝宝总是屡试不爽?
1.躲猫猫游戏让宝宝产生''新兴敏感性''
''Peek——a——boo , Iseeyou!''
为了能逗宝宝笑 , 父母们往往会使出''十八般武艺'' , 每次玩起躲猫猫的时候 , 那更是爸妈会''变脸''的时候!嬉、笑、怒、骂、伤心、害羞、伸舌头、扮鬼脸……各种夸张的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语调 , 带给了宝宝最直接的感官刺激 。
对婴儿来说 , 在与父母玩躲猫猫游戏时 , 他们可不仅是收获了和父母互动的愉悦 , 还在家长不停变换的脸部表情中产生''新兴敏感性'' 。
文章图片
长岛大学心理学家戴安·蒙塔古博士和罗格斯大学心理学家阿琳·沃克-安德鲁斯博士曾经采用''躲猫猫''游戏 , 来研究4个月大的婴儿的某些特性 。
在实验游戏中 , 成年人最初的面部表情是一致的 , 然后他们一边喊着''peeka''一边捂住眼睛 , 当喊出''boo''时 , 大人马上松开双手 , 面部并会模拟一系列不同的表情 。 最后发现 , 当成年人所表现的情绪不同时 , 婴儿观察面部表情的时间长短也不同:当表情带着悲伤时 , 婴儿观看时间会变短;当表情带着愤怒时 , 婴儿观看时间则会增加 。 之后 , 研究者还对2月龄、4月龄和6月龄的婴儿做了测试 , 让他们分别与一名成年陌生女人玩一分钟的''躲猫猫''游戏 , 结果发现:
·2个月大的婴儿会一直被逗笑;
·4个月和6个月的婴儿起初会一直笑 , 但发现成人露出的表情永远一样时 , 就会逐渐减少笑的时间 。
因此研究者认为 , 随着婴儿的逐渐成长 , 他们会对已知的事物不再感兴趣 , 逐渐产生''新兴敏感性'' , 也就是说当宝宝关注到那些不同于寻常的、新鲜的地方 , 会感到兴奋与刺激 , 从而发出一系列大笑、尖叫等表达积极情绪的动作 。
当然 , 如果和宝宝玩''躲猫猫''游戏的对象是妈妈 , 那么不管是妈妈露出不同的表情——带给宝宝新鲜感 , 还是露出相同的表情——带给宝宝安全感 , 他们都会很喜欢 。
文章图片
2.宝宝能从''躲猫猫''游戏中学习到''物体常恒性''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 躲猫猫游戏是婴儿认识''物体常恒性''(也称''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ce)这一发展概念的有效方法 。
- 糖果妈妈|在这区间更合理,你家孩子符合吗,180cm不是人类最理想身高
- 名校家长课堂|一定要做到3点,早看早受益,如果你想培养一个幸福的孩子
- 崔玉涛育学园教育|这几点你做到了吗?,好爸妈成长课堂开课啦
- 名校家长课堂|最容易培养出优秀孩子,你家上榜了吗?,3种家庭
- 凌晨爸妈|却被妈妈回怼:倒着念试试,以为给孙女取了个”文艺名“很有范
- Matt老师家庭教育|孩子学习效率翻倍妈妈省心,看书瞌睡怎么办?这个工具快速解决
- 小兔与小猴|“马大哈”的准妈妈,第一次产检别拖太久,怀孕一个多月了才知道
- 静若树|80后妈妈给女孩说出受益一生的话,8岁女孩人生宝贵第一次那天
- 睿妈宝贝5|选好辅食,宝宝更健康,宝宝辅食添加初期妈妈要用心
- 斜杠妈妈育儿|多半孩子不达标,孩子的入睡时间影响智商?会摧毁大脑“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