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曲理下》有言:“天子死曰崩 , 诸侯曰薨 , 大夫曰卒 。 士曰不禄 , 庶人曰死 。 ”
在古人心目之中 , 不同的人去世以后 , 叫法是不同的 , 如果用法出错 , 不仅会遭到别人的嘲笑 , 负责记录的人还有可能因此遭到问责 。
文章图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 关于封建社会的所有影视作品之中 , 皇帝去世都只能称为驾崩 。
假设某一个太监传递这一消息的时候单纯地说皇帝死了 , 这未免太不像话 。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矩存在 , 其实就是古人对于礼仪的看重 。
要知道国之大事 , 在戎与祀 。 前者壮国威 , 后者聚民心 。
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发展壮大 , 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规矩存在 , 如果连基本礼法规矩都没人遵守 , 国家必然会走向崩坏 。
文章图片
那么在表达去世的词语之中 , 除去古人们常用的崩、薨、卒之外 , “享年”和“终年” , 又有什么区别呢?虽说现如今即便用错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 , 甚至可以解释为自我认知的不足 。
但如果真不知道其中区别的话 , 必然会贻笑大方 。
情感
孟子曾在《孟子·离娄下》中提及: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 ,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
在孟子看来 , 相较于在父母生前尽孝来说 , 为父母去世时操办丧事 , 甚至更难以做到 。 很多人无法理解 , 正常情况下来说 , 为父母送终是容易的事情 , 可生前尽孝却让很多人都无法做到 。
文章图片
对此 , 朱子解释说道:“事生固当爱敬 , 然也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 , 则人道之大变 。 孝子之事亲 , 舍是无以用其力矣” 。
而通过无以用其力矣 , 我们就能知道 , 长辈健在时 , 孝顺能够得到反馈 , 我们根据长辈的反应随时能够做出调整 。
可长辈去世以后 , 各种行为是否符合长辈的意愿 , 我们便无从得知了 。
文章图片
从这里看出来 , 在儒家学说之中 , 人们对于家中长辈离开人世 , 绝对是十分看重的 。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 悼念逝者的时候 , 究竟应该用享年还是终年呢?
事实上 , 在普通家庭之中 , 用词应该以个人与逝者的关系来判断 。
【【爱历史】古人们常用的崩、薨、卒之外,“享年”和“终年”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身为逝者的家人 , 自然应该用“享年”来形容 , 表达出对长辈的尊重和亲情 。 可如果双方的关系比较平淡 , 或者说在描述的时候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 自然就可以用终年 。
这便是“享年”与“终年”的第一种用法的区别 , 即情感的不同 。
文章图片
贡献
其次 , 在许多社会新闻之中 , 我们会看到各种名人去世的信息 。 可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 如果对社会做出了相关贡献 , 媒体们在报告中就会使用“享年”二字 。
可如果仅仅只是出名 , 但并不能让民众产生任何纪念情感的的话 , 媒体大多会使用“终年”进行报道 。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 , 这是否有不敬的意味在里面?其实答案并非如此 。
媒体不过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 不加褒贬地报道某一件事情 。 这其中并没有任何主观看法 , 也同样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相较于古代社会而言 , 现代社会已经十分包容 , 许多并未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的人 , 也有可能因为媒体个人的情感以享年相称 。 可如果是在古代的话 , 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
文章图片
因此 , 无论从情感该是贡献上来看 , 其实享年多用于敬语 , 只要与死者的关系亲密或者对死者表示尊重 , 都可以用享年 。
可如果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 那就只用终年进行描述即可 。
年龄
当然 , 除去情感之外 , 其实民间还流传着另外一种判断依据 , 也就是依靠年龄来判断应该如何称呼才对 。
众所周知 , 从18岁开始到50岁结束 , 这个年龄段中去世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英年早逝 。 可如果具体细分 , 有多少人清楚呢?
- 【爱历史】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者洪秀全有哪些为人不齿的“骚操作”
- 【历史故事】为什么这胖宫女对于这个侍卫而言就如此重要呢,来看看
- 【历史故事】古代为何无人对虎符进行仿制,调动天下兵马
- 【历史故事】东吴没猛将?他们有你不知的小赵云小典韦
- 【历史故事】乾隆成功地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多项纪录自称“乾隆盛世”
- 【爱历史】天空干打雷不下雨,有忠臣蒙冤了!朱元璋亲审死囚,果然如此
- 【爱历史】孙策是怎样把小团体变成了大队伍,甚至把小目标整成了大蓝图
- 【历史故事】明朝哪位妓女忠贞爱国,宁死不降,令人敬佩不已
- 属蛇人适合开什么店
- 【就爱时尚】她做了中国第一场虚拟偶像时装秀,我们和她谈了谈未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