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主义|“我的生命是根本性的现实”|评奥尔特加《堂吉诃德沉思录》】“视角理论”和“隐喻的传授法”
在《堂吉诃德沉思录》这本书里我们还能发现另一个特点,它也是定义奥尔特加全部作品所表达的哲学思想的若干特性之一:那就是视角理论。
奥尔特加认为,我们只有综合不同的视角,才能逐渐地认识到现实的真相。人不可能获得认识现实的绝对全面的、所有角度的视角,他只能部分地认识现实,而这部分已知的现实也是现实的一部分。为了阐释这一理论,奥尔特加用安葬西班牙多位国王的埃斯科里亚尔皇宫修道院周围的铁艺林打比方。我们的哲学家问,要多少棵树才算一片树林。一个身在林中的人是看不见树林的,他只能看见自己周围数目有限的树,那么它们是树林吗?这就是表层现实,它暴露在我们的感官之下,我们可以动用视觉、嗅觉、触觉、听觉捕捉到。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深层现实,它不能被简单地看到,我们无法用感官直接获取,而只能通过概念来了解。“树林”这个概念所表达的并不是我们置身其中的那个现实,而是我们直觉知道存在于那个浅近的现实后面的现实。我们只有从这个高度视角,而不是在林子里面,才能看到整个树林。因此,我们对现实的获取总是从某个视角出发的,一个我们自己的视角。而如果想要理解全部现实,或者大部分的现实,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增加视角,把自己的和别人的视角汇集起来。
文章插图
奥尔特加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失去联系即意味着幻灭”。
奥尔特加习惯带着一个橘子或一只苹果进课堂,把它放在讲台上,向他的学生们解释视角理论。他问学生们有谁曾经看到过一个橘子或者一只苹果。当有人举手,说自己曾经看到过,奥尔特加就会向他解释说,实际上,我们从来不能只凭一眼就看到一只苹果,因为这个苹果总会有某一部分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其他的感官也面临同样的状况。我们所看不到的那一部分苹果是隐蔽的,我们根据以往对于苹果认知的经验,直觉认为它存在,但是那一部分的苹果可能已经被人切掉了,因而并没有一个苹果,而是只有半个。
另外,苹果也有深度,它的内部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我们得把苹果切成薄片才能逐渐看到它的内部,但是即便切片再薄,也终究具有一定的厚度,我们的感觉无法完全地触及,除非我们使用显微镜,但是从显微镜看到的也不是苹果,而是苹果的微观部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深层维度。概念,作为苏格拉底的伟大发明,帮助我们把一样事物与其他事物、一个现实与其他现实区分开来,而在区分的同时,也在它们之间建立了联系。
视角主义寻求多种视角的整合和事物的联系,因为现实总是通过某种视角得以呈现。奥尔特加认为“失去联系即意味着幻灭”。世界是联系的。奥尔特加的哲学论述方式是对“理智的爱”的热情实践,“理智的爱”是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表述。诗人安东尼奥·马查多在评价奥尔特加的作品时说,奥尔特加的哲学是爱的哲学,它寻求事物之间的连接,以此来认识现实。现实就在那里,但是我们只能逐渐地认识它,逐渐掀开覆盖其上的面纱。这就是古希腊哲学中真理(alétheia)的概念,意思是“揭示”。
奥尔特加在《堂吉诃德沉思录》中谈到了“隐喻的传授法”。他认为如果有人想要向我们教授真理,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引导我们走上发现真理的道路,使我们每个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知识的增长到达真理。我们要靠自己走这条路。这是真正的哲学方法论,即打开通往终点、通往知识港湾的道路。哲学,对智慧的爱,始于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感到惊奇的时候(希腊人把智慧女神雅典娜比喻成一只圆睁着惊奇的大眼睛的猫头鹰)。正是从那惊奇和困惑中,人们在现实的知识之路上前行,逐渐揭示真理,抵达真理。奥尔特加在另外一些场合里也将这种方法称为“熏陶法”,他说,老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哲学,也就是对智慧的爱,其实是无法教授的,他只能以身作则,通过自己所表现出的对哲学活动的热爱感染学生,使他们看到,并且走上老师为他们打开的道路。
作为第一阶段哲学思想高峰的《堂吉诃德沉思录》
文章插图
电影版《堂吉诃德》(1957)剧照。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