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人在中年,学会“不争”,你就赢了

01
《道德经》里说:“夫唯不争 , 天下莫能与之争 。 ”
水不争 , 顺流而下成大海;人不争 , 顺势而为成大器 。
不争 , 是一种智慧 , 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 。
人在中年 , 生活又苦又累 , 如果你什么都去争 , 会很累 。 不如静下心来 , 捋顺人生的一切 , 争其必然 , 顺其自然 , 成其坦然 。
【爱历史】人在中年,学会“不争”,你就赢了
文章图片
02
时机未到时 , 不要争 , 要稍安勿躁 。
有一位智者说:“贻误时机或张惶失措 , 就等于丧失一切 。 ”
慌乱之中 , 可能会“急中生智” , 但是更多的时候 , 是乱成一锅粥 。 因此 , 做大事的人 , 总是不慌不忙的 。
在春秋时期 , 晋国很想吞并宋国 。 晋国的国君派出密探去宋国打探情况 , 看有没有战斗的胜算 。
探子去宋国转了一圈 , 回来告诉国君:“城里有一个卫士过世了 , 大臣子罕亲自去哀悼 , 并且哭得很伤心 , 老百姓对他非常敬重 。 以此推断 , 现在不是攻打宋国的时候 。 ”
国君若有所思 , 同意了探子的看法 。
孔子知道这件事之后 , 非常佩服地说:“虽非晋国 , 天下其孰能当之?”
宋国能够做到上下齐心 , 谁都没有办法吞并它 , 晋国不行 , 其它的诸侯国 , 也是不行的 。
同理 , 商朝末年 , 周武王在打败殷商之前 , 多次派人去打听情况 。 第一次 , 发现殷商中的恶人比好人多;第二次发现贤明的人都离开了;第三次发现老百姓心中有怨恨 , 但是不敢讲话了 。
姜子牙说:“百姓不敢讲怨 , 命曰刑胜 。 ”说完之后 , 决定征讨商纣王 , 并一举成功 。
有道是 , 机遇和风险并存 。 人到中年 , 要抓住机遇 , 就要有辨别风险的能力 , 一旦错失了机遇 , 或者低估了风险 , 都会导致满盘皆输 。
成大事的人 , 总能静下心来分析情况 , 抓住对自己有利的因素 , 多做顺水推舟的事情 , 以后的路 , 就是水到渠成了 。
比方说 , 一个准备在某小区开饭店的人 , 不能在小区尚未建成的时候 , 就开张营业 , 而是等住户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 , 再开始 。 否则就会做很多无用功 。
03
虚实不定时 , 不要争 , 要静观其变 。
《三国演义》里 , 诸葛亮带领蜀军 , 多次逐鹿中原 。 有一次 , 司马懿带着军士攻破了街亭 , 又逼近了诸葛亮所在的城池 。
诸葛亮手下无兵无将 , 但是他从容地走上城楼 , 弹琴歌唱 。 司马懿担心有埋伏 , 立马退去 。
有道是 , 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 。
作为观众 , 我们会笑话司马懿太愚昧了 , 他错过了一次抓住诸葛亮的机会 。
但是换位思考一番 , 就会明白 , 司马懿并没有做错 , 他只是根据当时的情形 , 采取了最稳妥的办法 。
韩非子说过:“存亡在虚实 , 不在于众寡 。 ”
面对虚实难定的事情 , 你要是贸然前行 , 可能会陷入困境 。 比方说 , 前方是一片软绵绵的沼泽地 , 你却被上面覆盖的青草蒙住了眼睛 , 只要走进去了 , 灾祸就来了 。
人在中年 , 做任何事情 , 都需要“实锤” , 否则就是做无用功 。 比方说 , 没有足够的能力的时候 , 就要学习 , 不要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如果你金钱不够多 , 但是想做大事 , 也不要盲目举债;与不熟悉的人交往 , 要多长点心眼 , 不要轻信 。
【爱历史】人在中年,学会“不争”,你就赢了
文章图片
04
人心不齐时 , 不要争 , 要积善积福 。
有一个词语叫“霸王硬上弓” 。
秦朝末年 , 楚霸王项羽 , 勇猛无比 , 但是他最终还是被刘邦打败了 。
《郦生陆贾列传》里有这样一句话:“五年之间 , 海内平定 , 此非人力 , 天之所建也 。 ”
项羽采用强有力的措施来成就自己 , 但是不及刘邦的仁义之力 。
以史为鉴 , 就能够懂得:德不配位 , 必有灾殃 。
人在中年 , 不管要做成任何事情 , 都要借助“大家”的力量 。 对于家庭 , 家和万事兴;对于夫妻 , 劲往一处使 , 诸事可成;对于社会 , 人心齐 , 泰山移 。
当你周围的人 , 都不支持你的时候 , 就别争着去做什么 , 而是主动和大家沟通 , 把意见统一了 , 再行动 。 否则你做事到一半的时候 , 就会感觉势单力薄 , 看不到希望 。
只要你努力做好事 , 树立好的形象 , 那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 此时 , 一呼百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