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治学者:疫情危机之下,欧洲重新认识中国( 四 )

3.全球化不会终结 , 但需要更精细地调整

新京报:这次疫情对全球化也带来了重大挑战 , 从你的视角看 , 疫情之后全球化将走向何方?

溪托夫·迈瑟巴赫:全球化也许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 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互相依赖为所有参与国家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 然而疫情危机却表明 , 这些潜力同样伴随着致命弱点 , 病毒的传播只是其中一种 。 全球移民、信息和资本的流动同样给国家经济、福利政策、文化认同、价值体系提供了多元路径 。 当西方世界撤退之时 , 我们看到这几年民族国家概念卷土重来 。 这可能导致 , 未来在国际谈判中会融入更多地缘战略和国家主义行为 。

与此同时 , 多边和国际合作仍然十分重要 。 国际合作不仅是未来全球经济增长、进步、富足的关键 , 而且在处理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议题上至关重要 。 更进一步地 , 全球政治、信息、经济的互相依赖也不仅仅是一种期待 , 更是一种现实 。 因此 , 全球化短期内不会转向 , 下一个十年的挑战在于——更精细地调整国家利益 , 进而重建可靠的国际关系 。

新京报:我同意你的观点 。 全球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 当前全球化正面临一个关键转型期 , 恰好全球疫情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目前 , 虽然一些国家不断出现反全球化、孤立主义的倾向 , 但并不会造成全球化的终结 。 因为人类社会已经绝无仅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 还有很多全球性问题亟待解决 。 国际社会对有效的全球治理的需求不是更少 , 而是更多了 。

同时 ,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 经济全球化不会再继续上一轮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 而是建立在更具竞争性的全球分工重组基础上 , 也将受到地缘政治和大国竞争的巨大影响 。

溪托夫·迈瑟巴赫:为了找到共同的基础 , 双方都必须尊重对方的特定立场 。 中国和欧盟都必须愿意作为平等伙伴就合作开展公平的谈判 。 对于欧洲来说 , 中国是处理诸如伊核协议、世贸组织改革和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的重要伙伴 。 中国有其自身目标 , 欧洲有战略自主和经济独立的需求 , 可以在这两方之间寻找平衡从而增进互信 。

新京报:中国对欧洲的了解多于欧洲对中国的了解 。 欧洲媒体传递给民众的中国印象过于单一和刻板 , 远没有实际的中国那样立体和丰富 。 我相信你每次来中国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