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紫砂壶的兴旺成熟期 , 名手辈出 , 代有精品 。 至今有实物遗存并有制作者记载的 , 当属明正德年间的紫砂壶名师供春 , 供春之壶 , 制品很少 , 留传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 。 自从供春树瘿壶问世以后 , 继起的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 , 称为“四大家” , 亦有陈用卿、时大彬、徐友泉、李茂林、惠孟臣等 。
明代制壶“四大家”
文章图片
董翰
董翰 , 号后溪 , 嘉靖至隆庆年间制壶高手 , 生卒年不详 。 多做菱花壶 , 所造茗壶 , 一改寺僧、供春以来古拙风格 , 以精巧著称 , 是最早创造菱花式砂壶的名手 。 作品以文巧著称 , 为后人所喜爱 , 并加以模仿和改造 。
赵梁
赵梁 , 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宜兴制壶高手 。 生卒年不详 。 所制茗壶 , 多提梁式 。 以古拙朴实见长 。 据传 , 宜兴茗壶中的提梁式壶 , 始创于赵梁 。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赵梁 , 多提梁式 , 亦有传为名良者 。 ”
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始创》:“阳羡之作提梁式者 , 或以赵梁为鼻祖 。 后之提梁式有硬耳、软耳两种 。 其制作精美者 , 硬耳多见 , 软耳较罕也 。 ”
文章图片
时鹏
时鹏 ,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宜兴制壶高手 。 时大彬父 。 所制茗壶 , 以古拙见长 。 《阳羡茗陶录·家溯》:“时朋 , 一作鹏 , 亦作朋” 。 时大彬之父 , 与董赵元是为四名家 。 并万历间人 , 乃供春之后劲也 。
文章图片
元畅
嘉靖、隆庆年间制壶高手 , 以古拙见长 , 是明代继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艺人 。 作品造型古朴凝重 , 壶砂朴拙 , 壶盖厚重 , 壶身、壶底以及壶盖处均有“元畅”二字 。
“壶家妙手称三大”
明代万历年1573~1620 , 时大彬师徒三人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 。
文章图片
时大彬
时大彬 , (1573——1648) , 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 , 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鹏的儿子 。 大彬壶艺在明代就享有盛誉 , 多见于文人记述 。 明许次纾《茶疏》︰「往时供春茶壶 , 近日时彬所制 , 大为时人宝惜」 。
时大彬继供春之后 , 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 , 创制了许多壶式 , 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 。 承上启下 , 发展了紫砂艺术 。 时大彬的早期作品 , 坚致朴雅 。
时大彬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 , 都极有研究 。
他在泥料中掺入砂 , 开创了调砂法制壶 , 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 , 别具情趣 。
在成形技法方面 , 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 , 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 , 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 , 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又首创方形、圆形壶式 , 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 。
时大彬听从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 , 改作大壶为小壶 , 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 , 把文人情趣引入壶艺 , 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 , 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文章图片
李仲芳
李仲芳 , 明朝制壶名手 , 制壶名手李养心(号茂林)子 , 制陶名家时大彬高足 。 万历(1573―1644)间人 。 善制宜兴砂壶 , 时大彬之门为高足第一 , 所制渐趋文巧 。 其父督以敦古 , 芳尝手一壶示其父曰:“老兄 , 者个何如?”俗因呼其所作为“老兄壶” 。 亦入金坛 , 卒以文巧相竞 。
文章图片
徐友泉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 。 名士衡,他不是陶家出身 , 但其父深爱当时制壶名家时大彬的壶艺 , 并与之交往 。 徐友泉自小拜时大彬为师 , 他有着造型艺术方面的天才 。 他对紫砂工艺在泥色品种的丰富多彩方面有杰出的贡献 。 擅作仿古铜器壶,手工精细,壶盖与壶口能够密不透风 。 他所制的长爪兽的形态 , 亦是仿青铜器的形制 , 所以特别有古拙味道 , 非同凡响 。
紫砂二惠
文章图片
惠孟臣
惠孟臣 , 明代天启至崇祯间1621~1644制壶名手;继时大彬后又一位陶艺家 。 荆溪人 , 著名壶艺名家 。 壶艺出众 , 独树一帜 , 作品以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 , 所制茗壶大者浑朴 , 小者精妙 。
- 【爱历史】乾隆为什么对福康安那么好?有这两点原因
- 【爱历史】王家人把握实权,难道说果真能够匡扶社稷,一心扶保汉成帝吗
- 【爱历史】辅佐了曹魏四代君王为魏国的兴盛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他是谁呢
- 【游戏世界】闪耀暖暖:欧美服1周年开启,钻石精是C位,初代MV有了英文版
- 【就爱时尚】50岁还能靠生图火爆全网,不愧是“香港最后的天后”
- 【游戏迷】《刀剑神域彼岸游境》官宣将登陆switch
- 【游戏世界】游戏王决斗链接:我将以最强形态出击!核成体系现已加入T1行列
- 【就爱时尚】梨形身材的夏天,交给短上衣和阔腿裤
- 【游戏世界】任天堂申请全新大金刚商标 或将推出系列新作
- 【爱历史】经观艺术研究院:中国的瓷文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