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倩|来看明代科举考试中的潜规则,从“座主与门生”之间的私恩关系

01
科举制自隋唐创立以来就逐渐发展完善 , 到了明代时期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成熟的选官体系 , 考试的层级、防作弊方式、考官的选拔以及批阅试卷决定排名都已经有着相应的流程 。
然而自科举诞生以来 , 就有着一种潜规则伴随着科举制度一起发展 , 那就是座主和门生的关系 。
我们都知道 , 在古时候科举制的录取率是十分低下的 , 并且极大程度看主考官自己的判断决定是否录取某人 , 唐宋时期科举尚不完备 , 座主和门生关系的产生层级很有限 。
02
但是到了大明 , 科举层级逐步成熟 , 于是从最低一级的童生科考到乡试、会试、馆试都会产生座主和门生关系 , 这就导致座主门生的联系在政治领域空前密集 , 极大的影响了明朝的社会政治生活 。 在这么多的座主和门生关系之中 , 以乡试和会试产生的座主与门生的关系最让人重视 。
主考官录取试卷达标的考生 , 纯属是履行自己的职责 , 但是对于考生来说却是天大的恩赐 , 因为不管是乡试还是会试录取的名额都是有限的 , 并不像今天的高考 , 只要你到达的本科的录取分数线以上 , 哪怕成绩特别差 , 也肯定可以上一个最差的本科学校 。
文艺倩|来看明代科举考试中的潜规则,从“座主与门生”之间的私恩关系
文章图片
03
古代则不一样 , 没有录取分数线这一说 , 录取名额也有限 , 评分也全靠考官个人主观判断 。 当然了 , 绝大多数情况主考官都不会徇私 , 因为做主考官是一种荣誉 , 对于文臣官员来说是很神圣的 , 如果自己徇私枉法 , 那简直是侮辱自己 。
但是由于录取名额是有限的 , 所以对于水平差别不是特别大的试卷 , 主考官还是有一些操作空间的 , 比如某个人的水平刚刚好卡在录取最后一名的及格线上 , 但主考官就可以把差一些的试卷调到这份试卷上面 , 这个人就不会被录取了 。
不过这种事想要操作 , 难度很大 , 除非你是宰相之子 , 比如张居正、申时行那些人的子嗣 , 可能能够操作科举 , 不然根本没可能在科举中做到影响主考官的事 。
04
明朝科举的防作弊制度可比现在厉害多了 , 不仅试卷糊名 , 而且试卷统一由抄录官进行抄写再转呈给考官批阅 , 你想在试卷上做什么暗号给考官透露信息是完全不可能的 。
并且明代的科举竞争十分之激烈 , 写的一手好文章落榜的士子大有人在 ,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主考官录取某个士子是一种“恩赐” , 因为实在太难了 。
我们中学课本上有一个著名的明朝文人归有光 , 他写了一篇《项脊轩志》被收录进了高中语文课本 , 现在网络上的朋友们都喜欢用他的名句“庭有枇杷树 ,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 今已亭亭如盖矣”来骂人以显示自己文化素养 。
文章能进语文课本 , 说明他的文学水平确实很高了吧 , 看看高中语文课本里都是些什么神仙 , 李白、杜甫、辛弃疾、苏轼、苏辙等等名垂青史的文人 , 可就归有光这种九岁就会写文章 , 和唐宋八大家比肩的神仙人物 , 参加会试整整考了八次 , 八次什么概念 , 科举会试三年一次 , 归有光花了二十四年终于成为了一个进士 。
文艺倩|来看明代科举考试中的潜规则,从“座主与门生”之间的私恩关系
文章图片
05
归有光还算好的 , 至少人家考中了 ,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 , 连续考了七次 , 实在是考不上 , 没办法只好接受工部尚书李充嗣举荐为官 , 这种途径当官站在街上都要矮别人一头 , 就文征明这种水平都考不中 , 可想而知科举乡试会试竞争是多么惨烈 。
就因为士子中试这种情况带有极大的偶然性 , 所以对于录取他们的考官 , 士子们无不感恩戴德 , 因为每次科举考官都不一样 , 鉴赏试卷的标准也不一样 , 你能不能中举 , 全看你的文章合不合考官的胃口 , 有的人遇到了赏识他的考官 , 自然就媳妇熬成婆了 。
比如正统十三年会元岳正的试卷因为礼部的操作失误把他的试卷扔到了落榜那批卷子里去了 , 主考官杜公宁一看不对啊 , 这中举的卷子里咋没有我最赏识的那个考生的试卷 , 硬是要求别人礼部把试卷找回来 , 可能杜公宁觉得我赏识的考生你们礼部居然还搞出这种乌龙 , 让人家受了委屈 , 所以一怒之下“超擢第一” , 这你能上哪儿说理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