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古都老街重生记——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
新华社南京7月4日电题:古都老街重生记——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
新华社采访人员蒋芳、杨丁淼
江南进入梅雨时节 。走进南京老城南小西湖片区,老屋清水砖墙、条石台阶,一户人家的灶台就设在进门过道处,向外望,一位老大娘拎着马桶从门口走过……门里门外,氤氲着这座古城的“烟火气” 。
景色别致,却是居民生活不便的写照 。2017年开始,兼顾古城改造与保护的小西湖棚改工程启动,小规模、渐进式开展“微更新”,居民向往的小康生活正在变为现实 。
小西湖片区是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该片区串接夫子庙与门东历史街区,片区内保留了传统建筑空间格局,街巷宽窄不定、蜿蜒曲折 。
70岁的陈鸿荣在堆草巷31号生活了一辈子 。院子看着还算宽敞,但三户人家一分,人均居住面积就只有10平方米左右 。过道两侧搭个台子就是厨房,几家背对背做饭 。糊在墙上的报纸已被熏得发黑,灶台上方的电线乱成一团 。
“前几年片区内有房子失火,消防车堵在路口进不来 。”陈鸿荣说 。年久失修、布局混乱、居住拥挤,是居民们面对的共性问题 。
一街之隔的“老门东”是热门景点,白天游客摩肩接踵,夜间华灯绽放 。但对陈鸿荣这样的老街坊来说,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 。
南京市秦淮区政府委托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负责南京老城改造具体工程实施 。历保集团董事长范宁坦承,“老门东”虽然保留文保、历史建筑和古树古井,也留下了街巷,但采取的还是先搬迁后改造的方式,造成大量原居民未能回迁 。“到了做小西湖片区规划时,我们尤其注重留下生活的‘烟火气’以及原居民的活态传承 。”
据了解,小西湖片区改造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更新思路”,让居民自主选择迁与留:迁出的释放了空间,为改善基础设施和植入新业态创造条件;留下的自住或租赁,或在片区内整体平移安置 。
现在,陈鸿荣家的院子成了“共生院落”——老屋一分为二,一半用于设计规划师的工作室,一半作为生活用房 。改造后老陈将拥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告别如厕洗澡不便、液化钢瓶烧饭的生活 。
“等改造完成了,我要在过道里放些椅子和茶具,给往来的游客歇歇脚、喝喝茶 。”陈鸿荣向采访人员描绘他的计划 。
据统计,小西湖片区810户居民,50多个院落,没有迁走的居民占一半左右 。一边要彻底改造基础设施,一边要尽可能不影响居民生活,把这两件事都做好靠的是“绣花功夫” 。
采访人员在现场采访时看到,各类工程机械都是适用于窄街小巷的迷你版,燃气、雨污分流、光纤电缆等管网也都铺设到了专门设计的微型管廊之中 。施工人员白天开工,到了上下班高峰迅速打扫“战场”,尽量保障居民们出入不受影响 。
【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古都老街重生记——南京老城南的小康愿景】马道街29号被改造成一座临街咖啡屋,整体风格保持历史感又兼具时尚气息,还没开业就有人前来“打卡” 。
将这栋两层小楼租赁给历保集团的是屋主李彩风 。家族四代人在这里生活成长,95岁的老人对老屋充满了感情 。她告诉采访人员,一开始她在附近租房当起了“监工” 。当看到房屋结构没有变,外墙青砖也得以保留,家里一件150年的老家具修复后也搬到了咖啡屋中展示,很多细节到位,她才放心下来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介绍,棚户区改造要兼顾传统风貌区保护,因此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注重日常生活气息的保留,也要打造生活公共服务、市政配套功能完备的新型社区 。
到今年年底,小西湖片区改造将初见成效 。到那时,走进蜿蜒的街巷,传统江南民居、社区博物馆、大师工作室、24小时书屋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老城南的故事将在这里延续,居民的小康愿景也将照进现实 。(完)
- 融易快讯|E200P无法按期交付,九号电动车南京线下门店被曝存套牌销售
- 中国新闻网|黑河打造寒地稻田公园 农旅结合建设“小康新农村”
- 光明网|黑龙江望奎:种植中草药 脱贫奔小康
- 百香果|贵州贞丰一江三果带增收 携手脱贫奔小康
- 扶贫|挪穷窝、拔穷根,云南保山: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 『江西』“江西第一村”人均收入超3万!村民还有19种福利,住农民小康楼
- 新民晚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海人,我们果洛的好邻居!”
- 云南|挪穷窝、拔穷根,云南保山: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 上观|10岁时曾在南京上小学,“侃爷”宣布竞选美国总统
- 央视网|贵州贞丰一江三果带增收 携手脱贫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