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商鞅之死:怪不得别人,而在于他自己“咎由自取”

导语:
说起商鞅 , 可谓是无人不知 , 无人不晓 , 秦国的强大 , 由他一手缔造 , 但他却一直在"自掘坟墓";他创造了令山东诸国都闻之色变的"虎狼之军" , 但他也死于兵败 , 被五马分尸;他制定了战国时最完备的秦律 , 培养无数兢兢业业的秦吏 , 但他却没有为自己留条后路 , 败在自己的法律上 。 为大秦奉献了一切的商鞅 , 又为何会被秦惠文王赶尽杀绝呢?
【爱历史】商鞅之死:怪不得别人,而在于他自己“咎由自取”
文章图片
一、生于忧患 , 幸无昏君
秦国自西陲发迹 , 与当时周天子无力镇压的犬戎拼得你死我活 , 甚至死掉了好几任国君 , 才有了一块安身立命之地 。 纵观秦国历代国君表 , 不难发现:秦国只有夭折早逝的国君 , 几乎没有祸国败政的国君 , 为何?就是因为秦人一直处于战祸之中 ,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亡国 , 因此生于忧患的道理 , 秦人从出生开始便知道了 。
秦国的国君大都贤明 , 不仅审时夺度 , 会制定和转变国家大策 , 同时也发掘人才 。 在大秦漫长的五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 , 国君善用人才 , 尤其是重用那些虽来自异国 , 但有真才学识的人 , 甚至许以高位 , 不看出身 , 比如流亡他国的由余、百里奚 , 都受到秦穆公的重要 , 在由余的帮助下 , 攻晋受挫的秦穆公正确调整方向 , 向西"益国十二 , 开地千里 , 遂霸西戎!"而在"五羖大夫"百里奚的辅佐下 , 秦穆公对内"重施于民" , 使得秦人安居乐业 , 外则"发教封内 , 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 , 而八戎来服"秦穆公得以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
【爱历史】商鞅之死:怪不得别人,而在于他自己“咎由自取”
文章图片
二、百年盛衰 , 献公不屈
秦穆公时 , 秦国强盛一时 , 尽管老对手已成日薄西山之势 , 然而自秦康公起 , 共公、桓公、景公、哀公都折煞于晋国 , 此时的晋国竟然重新恢复活力 , 眼看百年基业难以维持 , 秦景公就算再有不甘 , 也只得与晋国重修"秦晋之好" , 但秦因此也被晋遏制 , "向东不能出崤函 , 争南不能及巴蜀" , 好歹这时的晋国有"六卿"乱政 , 秦国就这样苟延残喘着 , 踉踉跄跄的走完了春秋之路 , 静静等待下一次崛起 。
秦国的变强之路 , 除了秦孝公和商鞅之外 , 其实还有两个人起到了间接的作用 , 一个是当时的魏相李悝 , 一个则是孝公的父亲秦献公 。 "三家分晋"后 , 秦国的压力看似一下子变小了许多 , 但魏国却在魏文侯与李悝的带领下迅速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强国 , 不仅经常打压韩、赵 , 还吞并了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 。 魏国的崛起与秦国的衰弱是相对的 , 面对魏国咄咄逼人的姿态 , 秦国只能一退再退 , 但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了 。
【爱历史】商鞅之死:怪不得别人,而在于他自己“咎由自取”】秦国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 , 极大地刺激在魏国流亡的公子连 , 也就是后来的秦献公 。 而为了能重新带领秦国走向昌盛 , 公子连一方面用自己"储君"的身份 , 与魏国高层周旋 , 得到他们的支持 , 另一方面则是研究魏国的李悝变法 , 静等回国的机会 。 可能是老天怜悯秦国 , 就在公子连暗自蓄力时 , 秦国传来消息:秦惠公亡 , 即位的秦出公只有两岁 , 国政由其母把持 , 秦人苦不堪言 。 而此时的魏国的国君已经是魏武侯了 , 为了建立一个"亲魏"政府 , 魏武侯决定护送公子连回国夺政 。
此时的公子连虽然急切想要回到秦国 , 但他明白 , 秦魏已是死敌 , 若答应魏武侯的护送 , 不仅自己无法对魏复仇 , 秦国也将再无出头之地 , 公子连不愿做有损于秦国利益的事 , 于是谢绝了魏国的护送 , 回到秦国后夺取了国君之位 , 并决心使秦国变强 。 经过一系列变法 , 秦国逐渐强大 , 尤其是秦献公十九年(前366)秦军解除韩、魏对东周王畿的威胁 , 得到周天子的赞赏 , 秦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 秦人仿佛看到往昔的荣耀 。 而随后对魏战争中 , 秦军多次取胜 , 秦国昔日的辉煌 , 终于要重现了 。
【爱历史】商鞅之死:怪不得别人,而在于他自己“咎由自取”
文章图片
三、国士助秦 , 与之分土
尽管秦国在秦献公的带领下终于改变了国家贫弱的现象 , 但河西之地却一直没有夺回 , 秦献公抱憾而终 , 其子秦献公即位 。 秦献公与他的父亲一样 , 都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并吞八荒之心" , 而这时的秦国还不够强 , 百年基业 , 差点亡于秦简公等之手 ,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 , 常痛于心" 。 为了重拾秦国霸业 , 逐鹿中原 , 秦献公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 吾且尊官 , 与之分土" , 这一纸简短的文书 , 却代表了秦孝公的决心 , 也吸引了商鞅在内的"逐利"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