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特殊文物:绞刑架、就义与编号0001
戴着眼镜,留着两撇胡子,眉宇间充满正气,这是大家在书本上见到的李大钊。而在展览馆内,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最后一张照片:他面对绞刑架正气凛然,未戴眼镜,神色自若地站在绞刑架旁。
1927年4月28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不顾社会舆论的反对,下令将李大钊等 20 名革命者秘密押至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刑场,施以绞刑。
【 旅游|【探访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揭秘党史展览馆 这些历史细节让人回味!】这个绞刑架,如今看起来锈迹斑斑,却拷问生死、直击内心,是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接管的首件革命文物,被编为0001号。
就在绞刑架一旁,还有一段珍贵的影像资料。这是1924年9月22日李大钊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演讲的视频,虽仅有十几秒,但这段黑白影像,却让后人直观地感受到了当时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昂扬斗志。
文章插图
面对敌人绞刑架,李大钊从容就义(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文章插图
馆内展出的李大钊事迹(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文章插图
南湖红船模型(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文章插图
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真实场景:红船、理想与宣言
除了图文,沉浸式的体验也是展览中颇具特色的部分。
1921年的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会议从7月23日开始,30日一名暗探闯入会场,会议被迫中止。大会的最后一天,代表们分批来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最后一次会议。而为了还原此景,展馆陈列的一艘南湖红船劈波斩浪,在特效的加持下显得尤为真实。
而与此相对应,不远处的展柜里陈列着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两页纸上文字铿锵有力,占满了整页纸,上面还留下一些勾画和涂抹的痕迹,记录着当时共产党人思考、打磨宣言的过程。
采访人员注意到,纸张上的第一句便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一下将人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历史岁月。
文章插图
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文章插图
毛主席在出席开国大典时使用的话筒(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家国记忆:红色布料、五星红旗与1949年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开国大典的录像循环播放,一旁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使用话筒等,将人拉回1949年。那时,在物资匮乏的北京,为国旗找到红色布料并不易。所以在展馆内,细心的人会看到,长约5米、宽约3米国旗上,还有一些缝补、拼凑之处。
在展现党领导下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展览部分,一些记忆被定格于此。将镜头放至每一个家庭,很多人都能找到儿时的记忆,从缝纫机到电视机,还原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改革开放后的寻常百姓家庭生活景象。
文章插图
改革开放后的百姓家庭生活场景(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重要节点:三张纸、一份讲话提纲与思想解放
文章插图
邓小平亲拟的讲话提纲(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展览中,有这样三张纸尤为引人关注,文中多处有着勾画的痕迹,真实记录着写作人在拟写过程中的思考。
这是一份邓小平同志亲拟的讲话提纲。第一张纸上的第一句话,便是解放思想。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总结讲话,开启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文章插图
真实还原医务人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场景(央广网采访人员 王晶 摄)
- 俞军|俞见|咏春
- 营养均衡|冬瓜丸子汤
- 新德里|印度新德里壁画艺术丰富民众生活
- 蒜片|西芹炒白干
- 培根|海鲜意大利面
- 爱儿|油豆腐配川味腊肠
- 桃胶|桃胶银耳羹
- 童话公主|糯米粑粑糕
- 西米捞|草莓西米捞
- 辣白菜|辣白菜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