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赛迪智库丨如何看美国《无尽前沿法案》对科技产业化的影响( 二 )


区域科技创新的不均衡正在导致房价上升、大城市交通拥堵以及人才不均衡等负面外溢效应 , 进一步拉大科技创新密集区和偏远地区的贫富差距 , 甚至导致科技投资的外流 , 进而削弱国家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
澎湃新闻|赛迪智库丨如何看美国《无尽前沿法案》对科技产业化的影响
文章图片
2005-2017年美国大城市创新行业就业分布份额变化图
数据来源: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增长中心案例-怎样在美国推广科技创新》
《提案》中的主要举措
改组国家科学基金会 。 国家科学基金会将更名为国家科学和技术基金会(NSTF , 以下简称新基金会) , 新设一名副主任 。 改组后 , 新基金会将有两名副主任 , 原副主任负责原有科学基金项目 , 新的副主任负责组建名为技术局的新部门 。 技术局将成立理事会 , 负责推动部门日常运作 。 新基金会还会设立一个新的技术顾问委员会 , 由国会直接任命 , 负责为新的副主任提供咨询建议 。
采取高效的管理机制 。 新基金会将会采取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相似的人事管理方式 , 理事会有权利甄选和雇佣优秀的项目经理 。 项目经理负责关键技术领域可投资项目的选择 , 向理事会提交竞争性的项目方案 , 由理事会按照同行评议的原则进行最终决策 。 项目通过决策后 , 项目经理负责监督项目的执行 。
确定重点投资的关键技术领域 。 《提案》初步拟定了重点投资的十大关键技术领域 , 具体包括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量子计算和信息系统、机器人、灾害预防、先进通信、生物技术、先进能源技术、网络安全和材料科学 。 关键技术领域将每四年更新一次 , 由新基金会主任与顾问委员会磋商后决定 , 每次更新至多不超过10个领域 。 2021-2025年 , 关键技术领域将会获得1000亿美元的联邦投资 , 主要用向包括增加大学科研经费、建立重点研究中心、提供奖学金、建立科研基础设施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 。
打造区域技术枢纽 。 未来五年内 , 由商务部主导 , 在美国具有创新潜力和建设基础的地区 , 以及一些指定地区 , 投资100亿美元 , 打造10-15个区域技术枢纽 , 形成新的创新集聚区 。 通过实施劳动力培训、基础设施改善、创新组织建设、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能力提升等一系列举措 , 推动这些地区成为关键技术研发和制造的全球中心 , 为不发达地区提供发展新技术的机会 。
对《提案》的评述
战略导向调整 , 科技创新政策在注重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兼顾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 “无尽前沿”的提法来源于1945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发表的《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 , 该报告催生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 构建了美国战后科技创新体系总框架 , 正是基于布什的建议 , 美国政府长期持续对科研进行投入 , 使美国在全球的科技领先优势维持了半个多世纪 。
75年之后的今天 , 美国的科研实力依然保持全球领先 , 但由于本土制造能力弱化 , 许多高科技在产业化方面难以取得大规模市场突破 , 使得美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陷入“科技高原”的窘境 。 《提案》是美国面对自身产业化能力不足的挑战和来自新兴国家的巨大竞争压力时 , 力图摆脱科技创新窠臼的一次战略尝试 , 意味着美国国家科技创新政策框架将被重塑 , 将不仅仅关注无止境的科学自由探索 , 还要兼顾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 以巩固美国在关键制造业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 , 保证国家安全和繁荣发展 。
创新机制变革 , 科研经费配置重归合理和高效 。 美国的科技创新体系运行至今日 , 科研经费的配置机制逐渐出现了问题 。 一方面 , 联邦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受到每年近万亿美元的国防预算挤压 , 预算规模遭到不断压缩和削减 。
另一方面 , 20世纪80年代以后 , 美国科研经费投入不再由国家科学基金会绝对主导 , 而变为一部分投入由国会直接审议发放 , 逐渐形成了以专项拨款制度替代同行评议制度的趋势 , 科研经费分配实际上不再完全以科研能力的强弱为评判标准 , 造成了科研经费的错配问题 。 如果《提案》通过 , 新基金会将从现在每年80亿美元左右的拨款规模 , 提升至平均每年200亿美元 , 重新为科技创新配置大量经费 , 再通过同行评议制度予以合理发放 , 把经费重新导入到关键领域的正确项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