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疫情是戏剧的灾难 但有人从中找到了灵感

:原题为_北京青年报|疫情是戏剧的灾难 但有人从中找到了灵感。
在网上观看舞台演出录制而成的戏剧影像 , 或是通过直播软件实时观看一场演出 , 成为居家隔离生活的文化娱乐选择之一 , 不少戏剧作品也因此被更多地观看和讨论 。 举两个中国剧场最近发生的例子:我们熟悉的首都剧场 , 可同时容纳观众近千人 , 在4月初 , 通过腾讯视频在线直播的王翀导演的《等待戈多》 , 两天观看人数达29万人次;现象级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 在文旅部官网线上展演期间 , 豆瓣评分人数翻了近一倍 。
关于“线上”是否可以替代剧场演出的讨论 , 在这段时期此起彼伏 , 甚至上升到了“戏剧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这样的高度 。 结论当然是“是” , 剧场也不会因疫情中断而失去存在的价值 。 即使线上可以弥补线下没看过、或是看了却错过细节的遗憾 , 也终究难以替代剧场演出的现场感和真实的观演关系 。
然而 , 剧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是否被当下这个特殊时期重新定义了?即使线上不会代替现场 , 难道疫情过后 , 我们只是鼓掌欢迎剧场重新开业 , 然后重回剧场 , 就是对剧场艺术存在必要性的最佳宣言吗?
英国演员把自己的疫情生活
拍成了一部剧
最近有一部广受好评的英剧 , 由BBC出品 , 大卫·田纳特和迈克尔·西恩主演的电视剧《舞台剧》(Staged) 。 其诞生于疫情期间 , 通过演员自拍、Zoom会议平台录制完成 。 全剧共六集、每集15至20分钟 。 剧中所有演员表演的就是自己 , 演出的内容非常即时和当下 , 道出了不少剧场工作者的苦水和困惑 。
六集剧情围绕着西蒙·埃文斯导演组织演员在线排演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展开 , 剧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以Zoom界面呈现 , 间歇性插入空空的超市货架、卷纸生产线镜头 , 还有公共空间提示人们间隔两米的标识牌 。 摄像头前是居家隔离的演员们 , 他们或躺或趴 , 即使坐在摄像头前 , 也是一脸慵懒、随意、无聊 , 时而走神 , 望着窗外的鸟儿感慨自己是不是误入了希区柯克的电影场景 。
电视剧演到最后 , 演员们的排演任务也几乎没有开始 , 两位主演通过Zoom讨论最多的 , 就是海报上谁的名字应该排在前面 。 好消息是一经过了六集的努力 , 再加上客串的国宝级演员朱迪·丹奇的激励 , 两人终于为线上排练找到了该有的状态 , 在全剧结束时铆足了劲头 , 准备开始认真排演全剧的第一幕第一页 。
【北京青年报|疫情是戏剧的灾难 但有人从中找到了灵感】《舞台剧》是一部演员如何在居家隔离期间调整工作状态的生活记录 。 除了大卫和迈克尔的故事主线 , 剧中被在家上网课的孩子耽误了工作进度的家长 , 从始至终没有出现在镜头前、却始终牵动人心的80岁邻居老太太 , 以及大卫的妻子去医院帮助朋友接生等情节 , 都以聪明的方式 , 勾起观众对当下生活的感慨 。
在第五集中 , 迈克尔和客串的艾德里安分别讲述了一个自己有关剧场的噩梦 。 迈克尔说梦到一个人站在剧院的舞台上 , 因为灯光晃眼 , 他看不到底下的观众席 。 他想到 , 只要说话 , 剧院里就会有人回应他 , 于是他开口 , 却只听到自己的回音 。 这时有人打开了场灯 , 迈克尔才发现 , 观众席里根本没有人 , 只有大卫坐在下面 。 而在艾德里安的梦里 , 他梦到自己躺在舞台上一直想要尖叫 , 但是翻来覆去、反复扭曲就是叫不出声 , 最后还被一捆绳子绑住去和熊打架 。 孤独、压力、困惑 , 这两个梦所传递的情绪 , 怕是会引起不少剧场工作者的共鸣 。
《舞台剧》在特殊时期对镜头语言进行创造性的成功转换:居家隔离 , 无法现场拍摄 , 创作者却成功通过视频会议、居家自拍 , 制作完成了一部剧集 。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一直存在 , 本质上 , 《舞台剧》与此前用手机拍摄的电影《橘色》《失心病狂》 , 或用电脑桌面录屏制作的电影《网络谜踪》等等的探索 , 并无太多区别 。 只不过 , 外在环境的改变 , 让《舞台剧》的创作方式成为当下作品得以与观众见面的唯一选择 。 这种必然性推动了创作者自身的变革和创新 , 成功与否 , 则取决于是否让这种新媒介与当下现实生活和审美实现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