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探秘星空的“眼睛”( 五 )

  赵永恒拿起一台单反相机 , 他指着镜头说:“焦距越长视野越窄 。 那些8至10米口径的天文望远镜 , 视场往往只有10多角分 。 ”1度等于60角分 , 一般情况下 , 视场30角分的望远镜 , 观测视野刚刚可以容纳一个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亮 。 LAMOST有5度的视场 , 这意味着它的视野可以装下足足100个月亮 。 那些以光年衡量的更遥远的群星 , 在望远镜中占据的面积比月亮小得多 , 5度观测视场几乎就是“超广角” , “可以博览群星 , 既看得多 , 又能看得清 , 从而实现巡天的目标 。 ”赵永恒说 。

  望远镜的镜片也是一项大开支 。 为了节省经费 , 赵永恒和同事们货比三家——在全球范围内筛选出上海、俄罗斯、德国的三家生产企业 。 国内企业很争气 , 不仅报价低 , 而且试加工出的镜片质量很高 。 德国企业得知消息后 , 立即将报价下调一半……“这充分说明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是多么重要 。 ”赵永恒说 。

  LAMOST建在山区 。 建设期间 , 赵永恒常驻工地 , 哪个环节出问题 , 他就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解决……

  七年奋战 , 终有收获 。

  2008年 , LAMOST落成;2009年 , 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11年 , 启动巡天观测 。

  此时 , 赵永恒虽还不到50岁 , 但已头发花白 。 他望着傲立山间的白色望远镜 , 眼圈红了 , 他确信 , 这是一生中最荣耀的成果 。

  变大的“银盘”和“看不见”的黑洞

  中国人建的望远镜 , 一定得有一个中文名字 。

  LAMOST项目启动中文名字征集 ,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收到大批方案:郭守敬望远镜、张衡望远镜……最终 , “郭守敬望远镜”高票当选 。

  赵永恒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郭守敬的故事 , “大家都看到了郭守敬在天文观测方面的重要贡献 。 ”

  2010年4月17日 , LAMOST望远镜正式冠名为“郭守敬望远镜” , 赵永恒仿佛看到 , 中国古代天文研究的辉煌成果和中国飞速发展的现代天文科技 , 在巨大的白色望远镜上 , 融通交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