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探秘星空的“眼睛”( 三 )

  上初一那年 , 赵永恒试着用厚牛皮纸将一片老花镜片和一片近视镜片卷起来 , 利用凹凸透镜组装出一架简易天文望远镜 。 透过镜头 , 他第一次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 , 激动地跳了起来 。 他很想找到“郭守敬环形山” , 可惜未能如愿 。

  赵永恒想看得更远 , “我要学天文” 。 考大学时 , 赵永恒原本想考南京大学天文专业 , 因为那里有紫金山天文台 。

  可是 , 当时南京大学天文专业并不在河北招生 。 赵永恒只好转变方向 , 准备先从天文的基础——物理学起 。 1980年 , 赵永恒被武汉一所军校的物理专业录取 。 大学期间 , 他从各种渠道寻找南京大学的天文学习资料 , 有书借书 , 没书就找油印材料 , 再不行就手抄 。 大三结束的暑假 , 他坐了一天一夜的船 , 沿长江而下 , 抵达南京 。 上了岸 , 他迫不及待地赶到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 想要参观 。 但可惜没有提前预约 , 未能如愿 。

  一年后 , 赵永恒的愿望实现了 , 他如愿成为南京大学天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 第一次跨进紫金山天文台大门的时候 , 他很是感慨:“努力了 , 实现梦想就是这小小的一步 。 ”

  1990年 , 在南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 , 26岁的赵永恒跨过长江 , 沿着老津浦铁路北上 。 进入我国天文观测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工作 。

  自制天文望远镜的少年 , 终于开始了“星辰大海”的征途 。

  建造大望远镜的“施工队长”

  自制天文望远镜的时候 , 赵永恒不会想到 , 有一天 , 他能参与建造一座口径4米 , 高达8层楼的“大家伙” 。

  1995年秋,一天傍晚 , 德国慕尼黑 , 马普地外物理所 。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 。 访问学者赵永恒拿起听筒 , “永恒 , 回来吧!我们国家要建超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了!希望你加入!”打来电话的是北京天文台台长李启斌 。 两人聊了很久 , 临挂断电话前 , 李启斌又强调了一句要建的望远镜 , “绝对是个大家伙!”

  挂断电话 , 赵永恒兴奋地走来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