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探秘星空的“眼睛”( 四 )

  当时 ,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掀起了建设超大口径天文望远镜的热潮 , 美国在太平洋夏威夷岛上建起了凯克(KECK)望远镜 , 口径达10米 。

  中国当时最大口径的望远镜只有2.16米级 。 赵永恒切身体会过“2.16米级”和“10米级”的差距 。 他曾经用2.16米级光学望远镜发现了一个新的类星体 , “只看到了一颗 , 因为那架望远镜一次只能拍摄一个天体 。 ”

  为了尽快缩小差距 , 中科院院士王绶琯、苏定强向国家提出了建设大型巡天光学望远镜的建议 。 经过反复论证 , 该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

  留在德国 , 继续科研 , 有丰厚的经费 , 可预期的成果;回国参与建设望远镜 , 则是未知的局面 , 未知的结果……

  怎么选?

  赵永恒没有犹豫 , 很快回复李启斌:“我尽快回国!”

  为什么这么选?

  “我渴望着能观测更大的宇宙 。 ”赵永恒说 。

  1996年初,32岁的赵永恒回国 , 成为项目指挥部中最年轻的成员 , 他和同事们为建设“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而努力 。

  项目准备了整整5年 , 细致入微 , 力求完美 。 2001年9月 , LAMOST项目开工 。 赵永恒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2003年 , 他从科学家变成了项目总经理 , 建设、人事、财务……项目运行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他操心 , “干的就是施工队长的活儿 。 ”赵永恒笑着说 。

  赵永恒操心最多的是经费 。

  项目获批时 , 国家拨付2.35亿元建设资金 。 “看着挺多 , 但建设大科学装置 , 钱不经花 。 ”赵永恒说 。

  怎么办?只有把技术用到极致!经费难以支撑研发10米级口径望远镜 , 赵永恒和同事们就从技术方案上想办法——LAMOST望远镜口径约4米 , 但实现了5度的大视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