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状元中的北京人( 三 )

  与张俭几乎同时期的还有一位北京的状元:杨佶 。 杨佶 , 字正叔 , 生卒年不详 。 辽代南京(今北京市)人 , 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1006)状元 。 杨佶幼年时聪慧过人 , 有见识者认为他是个奇才 。 成年之后 , 杨佶更是声名远扬 。 开泰八年(1019) , 燕地闹饥荒和瘟疫 , 百姓中很多人沦为饥民 , 不少流落他乡 。 此时任南京留守的杨佶 , 打开粮仓 , 赈济缺粮或断粮的百姓 。 重熙十五年(1046) , 杨佶被任命为武定军节度使(即奉圣州节度使 , 奉圣州辖区涵盖今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南部边缘) 。 当时境内大旱 , 庄稼都快要枯死了 。 杨佶任职的当晚 , 天降霖雨 , 润泽万物 。 百姓做歌说:“何以苏我?上天降雨 。 谁其抚我?杨公为主 。 ”后来 , 杨佶三次请求辞官回乡 , 皇帝许之 , 每月拨给钱粮、侍从奴仆 。 杨佶后来著有《登瀛集》 , 《辽史》也有他的记载 。

  辽代还有一位“北京”状元 , 他叫韩昉 。 韩昉(1082-1149) , 字公美 , 燕京宛平人(今北京市丰台区)人 。 《金史·文艺传》称韩昉为燕京人 , 《中州集》卷八称韩昉之子韩汝嘉为宛平人 , 按据《辽史·地理志》 , 宛平为大兴府属县 , 而析津府、大兴府皆指燕京 , 因此 , 称韩昉宛平人无疑更为确切 。

  韩昉为辽天祚天庆二年(1112)壬辰科状元 , 曾任右拾遗、史馆修撰等职 。 辽朝灭亡后 , 金太宗授他为昭文馆直学士 , 后改礼部尚书 , 迁翰林学士 。 韩昉86岁时病逝于家中 。 韩昉性情仁厚 , 待人接物甚为宽容 。 韩昉善属文 , 尤长于诏册 , 所著《太祖睿德神功碑》为人称誉 。

  金代

  北京父子状元传佳话

  金代收国元年(1115) , 女真族部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 , 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占辽国的北方首都上京 , 建立金国 , 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区) , 后入主中原 。 金朝科举始于太宗天会元年(1123) , 初无定所 , 也无定期 , 金天会五年(1127)占领北宋后 , 采取南北选士的政策 。 南部是原北宋所控制的区域 , 多以经义科 , 北部则为原辽控制的区域 , 多以诗赋科为主 。 金代 , 北京出现了一对著名的父子状元 。 他们便是吕忠翰、吕造(慥)父子 。 吕氏父子是大兴府(今北京市大兴区)人 , 吕忠翰是金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状元 , 曾任莫州刺史 , 翰林直学士 , 以贺南宋皇帝生日使身份出使过宋 。 吕忠翰的儿子吕造(1165-1227) , 字子成 ,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词赋状元 。

  元好问在《续夷坚志》卷三记载:“吕状元造 , 父子魁多士 。 ”现有一首关于他们的残诗:“状头家世传三叶 , 天下科名占两魁 。 ”状头即是状元 , “三叶”是“三世”的意思 , 历史上有“吕家一门连续三世状元”之说 ,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存在 , 吕造的曾祖父吕嗣延是辽寿昌年间的进士 , 吕延嗣有两个儿子 , 长子吕岩、次子吕介石(进士)未中状元记载 。 因此 , 有学者认为 , “三世”是指前文提的到吕德懋 , 吕氏家族是辽金两朝知名的科举家族;也有的学者认为 , “三叶”很可能是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 。

  关于状元吕造 , 还有这样的段子传世 。 吕造中状元的那年重阳节 , 章宗皇帝命吕造作《重阳诗》 , 吕造平时不擅长写诗 , 心中惶惧 , 绞尽脑汁写了两句:“佳节近重阳 , 微臣喜欲狂 。 ”在此之前 , 章宗明昌二年(1191) , 词赋状元是王泽民 , 当时正好遇到宋使送来枇杷 , 章宗皇帝便命王泽民写诗 , 王泽民憋了好长时间说:“微臣不识枇杷子 。 ”于是民间便有“泽民不识枇杷子 , 吕造能吟喜欲狂”的段子流传 。

  金朝取士只凭词赋、经义学为准 , 只为科举功名 , 不再多读书 , 出现这样笑话也属正常 。 其实 , 吕造还是有真才实学的 , 后来著有《尚书要略》一书 。 2007年 , 吕造家族墓在石景山区焦家坟出土 , 墓志铭显示吕氏家族有多人在辽、金时期担任高级官吏 , 是燕京地区的大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