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看历史|唐蕃战争的砝码——南诏国“两头蛮”恶名的由来(下)

上一篇《唐蕃战争的砝码——南诏国“两头蛮”恶名的由来(上)》讲到 , 南诏在唐朝扶持下横扫苍山洱海之地 , 成了云南最强劲的政权势力 。
在唐诏配合下 , 强劲东扩的吐蕃遭遇迎头痛击 , 被逐至浪穹(云南洱源)盘踞寻机 。
但初见成效的唐(南)诏联盟 , 本身也很脆弱 。
唐朝希望南诏成为抵御吐蕃的帮手 , 南诏则希望借助唐朝 , 发展在云南的势力 。
二者在定位上的巨大差异 , 成了联盟破裂的根本原因 。
随着一系列恶性事件的爆发 , 南诏王阁逻凤攻姚州(云南姚安县北) , 杀云南太守张虔陀 。
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领兵攻至西洱河 , 在南诏与吐蕃的夹击下 , 6万唐军团灭 。
不甘心失败的杨国忠 , 再招唐军围攻洱海太和城(大理南) , 因补给困难疫病横行 , 再次惨败 , 主帅李宓沉江而死 , 10万唐军团灭 。
两次天宝战争的失利 , 对唐蕃诏的三角关系 ,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唐诏联盟的覆灭 , 及蕃诏联盟的建立 , 让川滇战争格局剧变 。
李宓沉江的次年 , “渔阳颦鼓动地来” , 唐朝东北军区的胖子 , 给吐蕃送去了一份无比豪华的话费充值礼包 。
吐蕃在之后四十余年里 , 豪取河陇、安西数十州郡 , 成就了一个疆域扶摇万里的大帝国 。
而天宝之战折损的近二十万唐军 , 让本就摊薄的中原军力愈发孱弱 , 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安史乱军破坏之烈 。
佳佳看历史|唐蕃战争的砝码——南诏国“两头蛮”恶名的由来(下)
文章图片
一、间于齐楚之心
天宝之战中 , 为借吐蕃之兵打击唐军 , 南诏王阁逻凤派遣国中贵族60余人 , 入拉萨朝觐吐蕃赞普 。
赤德祖赞倒履相迎 , 洒下大把政治饵料 , 封阁逻凤为南国大诏 , 号东帝 , 给金印 , 约“兄弟之国” , 改南诏纪年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 。
又娶南诏赤尊公主(赤尊为尊号 , 吐蕃时期非特指某人)为妃 , 结秦晋之好 。
再授阁逻凤之子凤伽异“大瑟瑟告身、都知兵马大将” , 南诏朝中之官吏 , 皆受吐蕃封赏 。
当就像唐诏联盟一样 , 蕃诏联盟也很脆弱 。
吐蕃向东的强势扩张 , 同样不符合南诏的国家利益 。
虽然天宝之战 , 让唐朝顿失在云南百年经营结果 , 吐蕃实现了逆转格局的夙愿 。
但南诏却并没想和吐蕃一条道跑到黑 , 而是在紧跟吐蕃脚步之余 , 安排了不少自己的小心思 。
紧随着天宝之战而来的安史之乱 , 是唐蕃关系上最具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
平叛的过程基本可理解为 , 唐朝西北军阀镇压了东北军阀 。
最有战斗力的西北边兵大量抽调入关 , 让吐蕃席卷整个河陇地区 , 并于763年一度攻陷长安 。
而南诏则乘唐军穷于对付吐蕃 , 无暇顾忌西南之机 , 闷声发大财 。
天宝十五年(756年) , 蕃诏共取嶲州(四川西昌) , 占会同(四川凉山州会理县)、台登(盐源县泸沽湖镇)、昆明(四川盐源) , 进据清溪关(大渡河南) , 会同以下均归南诏所有 , 矛头直逼成都 。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 , 阁逻凤率军向西开路 , 兵至独龙江流域 。
765年 , 其子凤伽异率军至昆川(云南昆明) , 筑拓东城 , 称“东都” 。
至此 , 南诏取得了对滇东、滇东北、滇南等地的统治权 , 阁逻凤正式一统云南全境 , 成了实至名归的“云南王” 。
南诏在攻陷西沪县时 , 俘虏了县令郑回 , 阁逻凤不但没杀他 , 相反却格外优待 , 赐名“蛮利” , 并请他担任家庭教师 。
凭借太子师的特殊身份 , 郑回在南诏步步高升 , 官至宰相(清平官)深受阁逻凤的信任 。
同时 , 阁逻凤在太和城树《南诏德化碑》反复申明 , 叛唐乃迫不得已 , 依旧有归化之心 。
《南诏德化碑》:“论阻隔皇化之由 , 受制西戎之意”、“……阁逻凤尝谓后嗣悦归皇代 , 但指太和城碑 , 及表疏旧本 , 呈示汉使 , 足以雪吾前过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