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千年不熄炉火照亮新型工业化之路( 五 )

  1982年 , 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 , 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2001年3月 , 它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

  千年不熄的炉火

  黄石不仅有铜绿山的古铜矿 , 铁山上长2200米、深440米、被称为“亚洲第一采坑”的大冶铁矿露天采矿坑 , 见证着湖北黄石市“千年铁都”的历史 。

  清康熙年间编修的《大冶县志》称:“铜绿山在县城西五里 , 山色紫赤 , 每骤雨过时 , 有铜绿点缀土石之上 , 如雪花小豆 , 或云古出铜之所 。 ”记载表明 , 大冶自古以来就是产铜的地方 。

  “吴王孙权以黄武五年(公元226)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 。 ”南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记载的孙权用黄石的铜铁铸造兵器的历史 , 镌刻在“亚洲第一采坑”旁的浮雕墙上 , 17组铜浮雕述说着大冶铁矿的千年采矿史 , 吸引游人驻足观赏 。

  考古发现的遗址和文物表明 , 黄石地区是中华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 隋朝时期 , 晋王杨广下令在铁山南设置十座炼炉 , 铸造五铢钱;南宋时 , 岳飞令岳家军在大冶一带劈山开矿 , 锻造“大冶之剑”与金兵作战 。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等人 , 也留下了在黄石采矿冶炼的形迹 。

  在李社教、龚长根等长期关注黄石矿冶文化的专家看来 , 黄石炉火最旺、地位最高的时期应该在唐宋年间 。 据《隋唐五代史》记载:“唐天佑二年(905年) , 杨吴武昌节度使秦裴在治7年 , 积军储20万 , 开青山大冶 , 公家仰足 。 ”

  这是历史上对大冶“青山”作为冶炼之所的最早记载 。 秦裴也因置青山场院(场为采冶机构 , 院为行政管理机构) , 采矿冶炼 , 大兴炉冶 , 成为黄石人传颂千年的历史人物 。

  事实上 , 在秦裴之前 , 唐代大文豪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曾在武昌县令任上 , 为当地的矿冶开发做出了贡献 。 韩仲卿离任时 , 老百姓为其刻石立碑颂德 , 执笔人就是因从永王获罪寓居豫章(今南昌)、常到武昌走动的大诗人李白 。 他在《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中写道:“其初铜铁曾青 , 未择地而出 , 大冶鼓铸 , 如天降神 。 既烹且烁 , 数盈万亿 , 公私其赖之 。 ”

  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李煜为南唐国主时 , 析武昌县三乡 , 与青山场院合并新设一县 , 根据《庄子·大宗师》“天地为火炉 , 造化为大冶”之语 , 取“大兴炉冶”之意 , 定名为大冶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