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卿相|却被秦昭襄王无情的拒绝,理由有点尴尬,荀子:原本打算辅佐秦国( 二 )


晋献公的办法是 , 尽逐诸公子 , 改“公族大夫”为“士族大夫” 。
如荀息、里克、赵衰等原先阔过 , 但现在没落了的士 , 就这样 , 才开始可以理直气壮的抛开身份的顾虑 , 到朝廷谋个出身 。
当然 , 晋献公的改革还很不彻底 , 只局限在国内 , 唯独到了一河之隔的秦国 。
秦穆公一看 , 晋献公因改革用人制度而发达起来 , 那我还纠缠以前的公族大夫制干什么 。
秦国本来就没人 , 再把自己框在一个小范围内 , 那跟等死有什么区别 。
不行 , 我也要改 , 而且要比晋献公还改的彻底 , 他怎么改?
学习晋献公的经验 , 依旧可以选拔士族人才当官 , 但这个选拔 , 不仅仅局限在国内 , 而是开创性的发明了“客卿制”
即放开怀抱 , 让外国有才的士也可以到秦国当官 , 正是在客卿制的影响下 , 百里奚、蹇叔、公孙枝、邳豹、由余等一批出自虞国、宋国、晋国以及绵竹国的官或者士 , 走进秦国 , 为秦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
可以说 , 秦国的兴盛 , 与毫无偏见的选拔外国的士是分不开的 。
之后呢 , 随着各诸侯国征伐加剧 , 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是强大 , 条件也越来越是放松 。
事已至此 , 无论什么出身 , 都可以拿学问换来真金白银 , 如秦孝公之于商鞅 , 都可以爵之尊官 , 与之分土 。
巨大的利益摆在面前 , 因为需求决定市场的缘故 。
四处游说的士也随之越来越多 , 这种趋势 , 起源于春秋中晚期 , 到战国达到鼎盛 。
儒家也不例外 , 他们的创始人孔子 , 更是四处游说的铁粉 , 目的都是一样 , 通过兜售学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斯文卿相|却被秦昭襄王无情的拒绝,理由有点尴尬,荀子:原本打算辅佐秦国
文章图片
四:儒家的游说之路
儒家提倡“忠恕” , 什么是“忠恕”?
恕 , 推己及人 , 这倒不用多说 , 关键这个“忠” , 讲究的就是心无二心 , 意无二意 。
表面上看 , 似乎要像小鸟一样 , 刚睁眼看到谁就要对谁忠诚 , 然而 , 这种良好的品德好像并非从孔子开始 。
因为孔子 , 鲁国很不如意之后 , 就开始游说之路 , 宋、陈、蔡、卫、楚等 , 好像还有点饥不择食 , 逮着谁就是谁 。
不过 , 好像说他饥不择食也不大客观 , 因为孔子哪里都可以去 , 唯独没有去晋国和秦国 。
没去晋国 , 传说是半路上遇到个会揖让的松鼠 , 这让孔子非常感慨 , 认为晋连小松鼠都懂礼 , 礼如此普及 , 他的学说自然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
故事虽然荒唐 , 但里面也不是没有实际内容 , 最起码可以看出 , 连孔子都认为 , 晋国不需要他的学说 。
至于秦国 。
商鞅变法以前 , 秦孝公自个儿都认为:诸侯卑秦 。 秦被主流社会抛弃 , 为什么 , 认为他们是蛮夷而已 。
孔子始终认为 , 他的礼是光明正大的夏礼 , 既然是光明正大的礼 , 那怎么可以轻予蛮夷 。
所以这个时候 , 孔子是看不起秦的 , 所以 , 即便晋国吃个闭门羹 , 他也绝不打秦国的主意 。
其后到了孟子 , 秦国逐步变强 , 甚至 , 秦惠文王都可以派公子在官泽大会诸侯 , 然后带着他们一起朝见周天子 。
有了点霸主的意思 。
这时候呢 , 山东诸国就不再“卑秦” , 而是有点“怕秦” , 主流思想一变 , 儒家便也跟着发生了点变化 , 于是呢 , 孟子便放下架子 , 打起了游说秦国的心思 。
为什么这么说?
孟子的朋友告子打算去秦国 , 孟子就问 , 你打算怎么游说人家的君王呢 。
告子回答 , 说之以利 。
于是孟子非常恼火 , 秦国本来就好利 , 你怎么还说之以利 , 一个国以利为核心 , 是不会久远的 , 不如说之以仁 。
你瞅瞅 , 若非心里有点盘算 , 孟子能连怎么说都想的明明白白吗?
斯文卿相|却被秦昭襄王无情的拒绝,理由有点尴尬,荀子:原本打算辅佐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