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申说财经|汽车厂商怎么卖周边、卖联名?不是拿个钱包贴个Logo就完事了

时代变了 , 营销不易 。 一方面 , 互联网红利退潮 , 流量获取越来越贵 , 越来越难;另一方面 , 汽车行业处于变革期 , 于寒冬中洗牌 , 预算被压缩 , “大水漫灌”已成往事 , 精细化耕耘越发重要 。 如何高效传播 , 如何破圈发声 , 一再被提及的“联名款” , 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我们常说车市遭遇寒冬 , 最典型的特点是销量增长乏力 , 乃至于负增长 。
方方面面的原因有很多 , 但一定符合最本质的经济规律:供大于求 。
也就是说 , 行业里不缺生产汽车的能力 , 但非常缺“把车卖出去”的能力 。
买车卖车 , 这是一个基本的商业交易行为 。 关注一款车的人更多了 , 来瞅瞅 , 来试驾 , 最终的成交量也会更多 。
申申说财经|汽车厂商怎么卖周边、卖联名?不是拿个钱包贴个Logo就完事了
文章图片
这即是“漏斗理论” 。 上层的开口越大 , 下层的成交量才会更多 。
上层的开口 , 可以理解为“打广告”带来的流量 。 但目前遇到的矛盾点在于 , 互联网时代的流量获取越来越贵 , 越来越难 , 但是受行业寒冬影响 , 营销预算正在缩水 。
或许 , 之前可以财大气粗 , 以大水漫灌的方式全方位投广告 , 正如前一段时间的恒大造车 , 撒重金进行全网的炮火覆盖 , 但“恒大是恒大” , 更多的汽车品牌必须节衣缩食 。
申申说财经|汽车厂商怎么卖周边、卖联名?不是拿个钱包贴个Logo就完事了
文章图片
卖车的压力这么大 , 营销其实变得更加重要了 。 在拧巴的矛盾下 , 唯有在营销层面做突破 , 要“花小钱办大事” 。
行业内常说 , 跨界联名 , 不止于汽车 , 就有机会破圈 , 用杠杆撬动更大的影响力 。
而我们今天要分析的 , 正是“汽车联名款”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跨界联名:在本土市场找到新沃土
在很多时候 , 本土化思维其实非常关键 。 如果你发现有些策略明显水土不服 , 确实应该及时叩问内心 , 思考问题是否站在了中国消费者的角度上 。
前不久 , 业界有在争论 , 赛事营销在中国市场究竟有没有效果?
答案可能会令很多人失望 , 效果并不显著 , 因为粉丝和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重合 。
除了个别面向粉丝群体的小众车型外 , 多数家用车的潜在用户无法在“赛事冠军”和“品质优异”之间产生共鸣感 。
申申说财经|汽车厂商怎么卖周边、卖联名?不是拿个钱包贴个Logo就完事了
文章图片
毕竟 , 我们一直没有追捧赛车运动的文化土壤 , 即使再培育两代人、三代人 , 也很难看到赛车文化普世的那一天 。
要知道 , 接下来智能化、电动化渐成大势 , “享受激烈驾驶”或成往事 。
如果一味地依赖赛事营销 , 大概率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 。
那么 , 话题绕回来 , 适合于本土市场的营销方案是什么?
【申申说财经|汽车厂商怎么卖周边、卖联名?不是拿个钱包贴个Logo就完事了】如今 , 似雨后春笋般崛起的“跨界联名”案例 , 或许可以提供不一般的思路 。
申申说财经|汽车厂商怎么卖周边、卖联名?不是拿个钱包贴个Logo就完事了
文章图片
联名款 , 官方一点的说法是 , 品牌跨界合作 。 品性相似 , 或完全迥异的双方走在一起 , 借助彼此的影响力 , 创造出破圈反应的商业价值 。
联名这条路 , 本身是在产品上做创新 , 但“醉翁之意”却是品牌传播 , 寄希望于穿透圈层 , 达到全民热议的效果 , 反过来促进主要产品的成交量 。
申申说财经|汽车厂商怎么卖周边、卖联名?不是拿个钱包贴个Logo就完事了
文章图片
汽车圈“找联名” , 发起者是希望提振销量的汽车品牌 , 可以联名的合作方有这么几类:
1、与“人”合作:可能是明星、设计师或者行业KOL 。 以前直接由明星拍广告 , 接代言 , 但过于传统 , 未必能够激起多大水花 , 所以求新求巧 , 开始注意到手握专属性流量的设计师或者行业K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