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历史学者与变革时代的碰撞|新史记( 五 )

新的技术、新的资讯、新的观点 , 把握这股时代新风的历史学者 , 自然也是一群更具新近眼光和思想的青年历史学人 。 这一批在变革新风的鼓荡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历史学者 , 绝大多数是八零一代 。 尽管八零后在年龄上如今已经迈入中行列 , 但历史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 , 多少具有某种冻龄的玄妙魔力 , 传统史学严格的学术训练会让一日长如一年 , 与时代飞速发展的新式技术则让一年短如一日 , 两者相互拉扯之间 , 大可以将历史学者的学术生命从中年化为青年 。

这些青年历史学者如今或是已经在各个高校的历史专业执掌教鞭 , 发表著述 , 在学术圈奋力打拼出一席之地 , 或是在高校之外 , 以自己对历史深沉的挚爱抑或是兴趣研读、书写历史 。

非专业历史学者的崛起 , 是这一变革时代的一大特征 。 在过去 , 非学院出身的历史爱好者 , 不仅缺乏专业训练的陶铸 , 更难以获得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 。 倘使像顾诚这样历史学专业的人士想查阅自己所需的史料都如此之难 , 那么这些非学院出身的“门外汉”的境遇更可想而知 。 但现在 ,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 让过去普通人不得寓目的文献资料成批数字化 , 公开于世 , 人人皆可阅读浏览 。 既然史料不再是学院中人高束庋藏的可居奇货 , 而是人人皆得阅览的天下之公器 , 那么 , 一个公共写史的时代也就随之到来 。

但这些非学院派出身的历史学者们 , 仍然也面临着自己的困境 。 历史学科的教育不仅是培养搜集史料的能力 , 更培养分析、研究史料的能力 。 其中史学最基本的功底 , 即考证史料真伪 , 尤须严格训练 。 与之相比 , 非学院派出身的历史学者在考证史料方面便功力有所不逮 。 一位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历史学者尚且会被伪造史料蒙蔽 , 那么未经训练的非专业历史学者 , 更容易被那些似是而非的赝造伪史牵着鼻子走 , 最后流于皮相之言 。 也因为此 , 许多非专业历史学者撰写的通俗历史作品常常以说书体和掌故轶事示人 , 其中真伪相掺 , 瑕瑜互见 , 所在多有 。 其专业性也往往造成许多争议 。 这些争议 , 集滴成海 , 也卷入到汹汹浩浩的变革潮流中来 , 成为当中不可小觑的滔天巨浪 。


青年历史学者与变革时代的碰撞|新史记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畅销历史小说家孙皓晖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 因对秦国历史的帝国崛起性叙事受到一众热血粉丝极力追捧 。 小说更被改编成电视剧 , 红极一时 。 但本书中所叙述的史实和观点 , 却遭到不久前故世的历史学家王家范先生的严厉斥责 。 在《孙皓晖“历史观”批判——<祭秦论>批驳系列之序言》中 , 王家范指出孙皓晖为了坐实自己的观点不惜歪曲解读史料 , 将秦帝国劳民伤财的虐民暴政美化为善政 , 将严刑峻法解读为“法治” , 将强制徭役粉饰成“民生工程” 。 王家范写道:“时代已经进入到21世纪 , 我们能接受孙氏对秦始皇的偏袒到这等极端的程度?能容忍孙氏如此‘为民做主’ , 为了这个‘伟大君主’ , 可以视民众与民生如草芥、如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