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历史学者与变革时代的碰撞|新史记( 十 )


青年历史学者与变革时代的碰撞|新史记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李硕 , 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 , 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 , 曾供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 。

新京报:对于社会和战争的常识性知识 , 如何去培养和获得呢?

李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 , 现代的教育制度似乎没有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 我能够想到的反而是一些偶然因素 。 就我自己而言 , 我在十岁以前是在农村长大的 , 见识过普通农民的生活 , 这种生活经验对我后来研究古代历史有很直接的帮助 。 因为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 , 你要研究古代历史 , 就要对农业生活 , 对自然界和庄稼有最基本的了解 。 这种比较直观、感性的认识是在现代城市中长大的孩子所欠缺的 。 一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在学古代历史的时候 , 可能是完全无从提起这方面的感觉和认知 。 当然 , 人类学和社会学有田野工作的研究方式 , 但这种带着目的去研究的方式仍然是比较狭窄的 。

其实欧洲的教育曾出现过这方面的趋势 , 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有一路学问叫做博物学 。 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 , 人类开始具备现代知识 , 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各种新式学科逐步出现 , 但是知识总量还没有特别多 。 所以马克思在他生活的时代 , 还是认为一个人只要是穷尽你的精力 , 还是能够把人类绝大部分的知识学完的 。 但马克思没有想到的是 , 在他之后 , 学科分工越分越细 , 知识总量爆炸性增长 , 这种知识的全面性掌握是不可能做到的了 。 博物学的历史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 , 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 , 仍然需要对人类知识的总体有一种基本性的把握 , 则会让你在很多问题不至于从一开始就做出误判 。

(本文中访谈为各版内容节选 , 完整版访谈会在之后的书评周刊微信公号内陆续推出 , 敬请期待 。 )

作者|刘亚光、徐悦东、李永博

编辑|李阳、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