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家 B式”的C端故事,乘车码,一个“腾讯TO( 三 )


如果给现在的乘车码一个标签 , 最恰当的当属“B+C” 。
“2017到2018年我们主要是打基础立标杆 , 建立标杆城市;19年是业务层面全面铺开 , 包括现在的150个城市;今年乘车码主要任务是做大B端 。 ”吴镇权说道 。
从某种程度来说 , 这更像是一个从“0到1再到N”的闭环进击路径 , 即通过C端的技术能力 , 配以如今腾讯TOB侧的产业生态 , 进而构建“B+C”的综合打法 , 而后通过双端的数据互通反哺 , 近一步强化乘车码的产品能力 。
客观来看 , 在B端战场 , 乘车码已然具备明显的优势点 。 “和NFC包括实体卡相比 , 我们不用线下开卡 , 而且能提供的不仅是线上扫码服务 , 更是实时公交 , 到站提醒等一系列综合出行服务 , 也更符合用户使用习惯 。 ”吴镇权表示 , “我们打的优势不是支付那一个点 , 而是全流程的服务 。 ”
乘车码被选择的原因还不仅如此 。 更可以理解为 , 在加入CSIG之后 , 乘车码提供更是基于腾讯出行框架下的全部出行基础服务 , 而这产业的功能组件更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无限拆分重组 。
已有案例率先落地 。 据了解 , 在去年和深圳地铁合作的过程中 , 双方共同合作定制化开发了“老人刷脸乘车”功能 。
产业家 B式”的C端故事,乘车码,一个“腾讯TO
文章图片
“以前公交地铁老人都是可以凭老年卡刷卡乘车 , 但是因为很多老年人没有老年卡 , 或者很多其他中年人冒用老年卡 , 这种很难做实名校验 。 老人刷脸乘车既可以解决老年人免费乘车的问题 , 同时还保障了刷脸的正是实名制本人 。 ”吴镇权说道 。
不难看到 , 尽管外在始终是C端驱动 , 但乘车码的TOB业务却在水下早已悄悄运转 。
但能够看到的是 , 乘车码如今的进化点已不仅仅在业务 , 更在架构 。 据了解 , 在乘车码内部 , 解决方案中心被正式推出 , “我们不仅服务原来的地铁、公交业主 , 现在的服务对象更面向交通企业和它的监管单位 , 如交管局等等 。 ”对于新业务线的定位 , 宋凌云解释 。
他还有一个形象比喻 , “有点像造楼 , 客户要求的东西腾讯能做的会自己做 , 不能做就交给合作伙伴做 , 我们发挥的就是一个总包的角色作用 。 ”
更具象的解读是 , C端驱动的乘车码更等同于腾讯TOB的新“先锋队” , 其背后携带着的是腾讯对于产业、产品、C端、B端的全部理解、积淀和生态布局 。

“码”上零边界
一个码 , 一张图 , 一朵云 , 一个ID 。
浓缩的四个词 , 恰构成了腾讯在产业互联网侧的核心主线 , 而乘车码则是可以看作是融合四个词的具象产品 。
对于乘车码的未来 , 宋凌云有自己的认知 。 “现在我们可以说是在做交通的主动脉 , 包括海陆空的全部场景 , 后面肯定会进入整个出行生态的微循环 , 也就是服务跟着人的出行走 。 ”
在他看来 , 如今乘车码的功能是在打通出行领域的“任督二脉” , 之后会延伸至用户出行的每个场景 , 以MaaS的模式进行无缝接驳 。
“这也是来到CSIG之后更清晰的感受 , 就是用户连接 。 未来的设想是可以以乘车码作为基础ID , 向各个场景延伸 , 以出行领域为圆心去切每个细分的生活场景 。 ”
可以理解为 , 乘车码恰可以作为整个出行领域的基础ID , 以此为点可以串联并盘活全部MaaS出行的服务环节 , “现在我们就在做一些定制班车 , 定制线路的尝试 。 ”宋凌云补充道 。
显然 , 不论是乘车码产品本身 , 抑或是其团队 , 都在以“零边界”的方式推动产品在“B+C”端出行场景的迭代 。
客观来说 , 乘车码是极具“腾讯TOB”特征的C端产品 , 不论是其最核心的C端驱动 , 还是与生俱来的TOB/G基因 , 都是在过去两年的腾讯产业路上 , 足够惊艳外界的价值点 。
而对于腾讯而言 , 乘车码这款产品的意义所在 , 除了作为一个新增的B端前锋的角色 , 更大的价值点在于 , 腾讯能从中找到自身C端高地与产业结合的绝佳平衡点 。